TOP

外伤出血止不住?按压位置有讲究

2025-06-23 09:5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导致外伤出血。无论是小的擦伤、割伤,还是较为严重的创伤,出血都是一个常见且需要紧急处理的问题。如果出血不止,可能会引发失血过多,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掌握正确的止血方法,尤其是按压止血的正确位置,对于急救至关重要。

一、出血的类型与严重程度判断

    在探讨止血方法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出血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出血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

    动脉出血是血液从动脉血管中流出,其特点是血液颜色鲜红,呈喷射状,且随着 心跳的节奏而间歇性地喷出。动脉出血通常出血量较大,速度较快,如果不及时处理,情况会非常危险。例如,当手臂的动脉被割伤时,伤口处会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血流如注,令人触目惊心。

    静脉出血则是血液从静脉血管中流出,血液颜色偏暗红,流出的速度相对较慢,呈持续性流出。静脉出血虽然速度不如动脉出血快,但如果伤口较大,出血量也不容小觑。比如,腿部静脉受伤时,伤口会流出暗红色的血液,虽然不会像动脉出血那样喷射,但也会持续不断地流出。

    毛细血管出血是血液从毛细血管中渗出,血液颜色鲜红,通常呈点状或片状渗出,出血量相对较少。这种出血常见于小的擦伤或轻微的皮肤损伤,比如不小心摔倒擦伤膝盖,伤口处会渗出少量鲜红色的血液,但一般不会大量出血。

    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也很重要。轻微的出血通常伤口较小,出血量少,通过简单的处理即可止血。而严重的出血则可能伤口较大、较深,出血量多,甚至可能伴有休克的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脉搏加快、呼吸急促等。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并尽快就医。

二、按压止血的基本原理

    按压止血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急救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外部压力来压迫血管,减少或阻断血液的流动,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当我们对伤口或伤口附近的血管施加足够的压力时,血管会受到压迫而变窄或闭合,血液流动的速度会减慢甚至停止,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

    按压止血的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按压位置。不同的伤口位置和出血类型,按压的位置也有所不同。正确的按压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血,而错误的按压位置则可能无法有效止血,甚至可能加重伤口的损伤。

三、不同部位出血的按压位置

(一)头部出血

    头部出血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因为头部的血管分布较为复杂,且头皮的血液供应丰富,一旦出血,很容易出现大量出血的情况。如果头部受伤出血,首先要保持冷静,让伤者坐下或躺下,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出血加重。

    对于头部出血,按压位置通常选择在伤口的正上方或稍上方。如果是前额出血,可以用手指或手掌直接按压伤口上方的头皮,施加适当的压力。如果是后脑勺出血,可以让伤者侧卧,用干净的布或纱布按压伤口。需要注意的是,头部受伤可能伴有颅内损伤,因此在处理伤口时要格外小心,避免对伤者造成二次伤害。如果伤者出现意识模糊、呕吐、头痛加剧等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二)面部出血

    面部出血也较为常见,比如鼻子出血、嘴唇出血等。对于鼻出血,正确的按压方法是让伤者坐直,身体稍微向前倾,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两侧,向中间施加压力,同时用嘴呼吸,保持按压至少10 - 15分钟。如果鼻血仍然不止,可以尝试在鼻腔内塞入干净的棉球或纱布,但要注意不要塞得太深,以免引起窒息。

    如果是嘴唇出血,可以用干净的布或纱布按压伤口,施加适当的压力。如果伤口较大,可以先用冰袋敷在伤口周围,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然后再进行按压止血。在处理面部伤口时,要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避免感染。

(三)颈部出血

    颈部出血是非常危险的情况,因为颈部有重要的血管,如颈动脉和颈静脉。如果颈部受伤出血,伤者可能会迅速出现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对于颈部出血,按压位置通常选择在伤口的上方。如果是颈动脉出血,可以用手指或手掌在伤口的上方,沿着颈部的正中线向后按压,将颈动脉压向颈椎。如果是颈静脉出血,可以在伤口的上方,沿着颈部的侧面按压,将颈静脉压向颈椎。在按压止血的同时,要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并尽量让伤者保持安静,避免颈部活动,防止出血加重。

(四)上肢出血

    上肢出血包括手臂和手部的出血。如果是手臂出血,按压位置通常选择在伤口的近心端,即伤口上方靠近心脏的一侧。如果是前臂出血,可以在上臂的中上三分之一处按压肱动脉。方法具体是用手指或手掌在上臂内侧,沿着肱二头肌的内侧沟向后按压,将肱动脉压向肱骨。

    如果是手部出血,可以在手腕的横纹处按压桡动脉和尺动脉。桡动脉位于手腕的外侧,尺动脉位于手腕的内侧。可以用手指分别按压这两条动脉,施加适当的压力,直到出血停止。在处理上肢出血时,要注意不要长时间按压,以免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如果出血量较大,可以同时使用止血带,但要严格掌握使用时间和方法。

(五)下肢出血

    下肢出血包括大腿和小腿的出血。如果是大腿出血,按压位置通常选择在伤口的近心端,即伤口上方靠近心脏的一侧。可以在腹股沟处按压股动脉。具体方法是用手掌根部在腹股沟中点稍下方,向后按压,将股动脉压向耻骨联合。如果是小腿出血,可以在腘窝处按压腘动脉。腘动脉位于膝关节后方的腘窝内,可以用手指或手掌在腘窝处向后按压,将腘动脉压向胫骨。

    如果是足部出血,可以在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处按压。足背动脉位于足背的外侧,胫后动脉位于足底的内侧。可以用手指分别按压这两条动脉,施加适当的压力,直到出血停止。在处理下肢出血时,同样要注意不要长时间按压,以免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如果出血量较大,也可以使用止血带,但要严格掌握使用时间和方法。

四、按压止血的注意事项

1.  保持冷静:在遇到出血情况时,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慌乱。冷静的头脑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情况,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2.  保持伤口清洁:在按压止血之前,要尽量保持伤口的清洁。可以用干净的布或纱布轻轻擦拭伤口周围的污物,但不要用力擦洗伤口,以免加重出血。如果伤口有异物,不要随意拔出,以免引起大出血。

3.  施加适当的压力:按压止血时,要施加适当的压力。压力过小无法有效止血,压力过大则可能对伤口造成二次损伤。一般来说,按压的力量要适中,以伤口不再出血或出血明显减少为宜。

4.  避免长时间按压:长时间按压可能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尤其是使用止血带时。如果使用止血带,每隔40 - 60分钟要松开一次,每次松开3 - 5分钟,观察伤口的出血情况。如果出血已经停止或明显减少,可以不再使用止血带。

5.  及时就医:按压止血只是急救的临时措施,对于严重的出血,必须及时就医。在按压止血的同时,要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五、其他止血方法

除了按压止血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止血方法,如止血带止血、填塞止血、药物止血等。

(一)止血带止血

    止血带止血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止血方法,但使用时要格外小心。止血带通常用于四肢的严重出血,如动脉出血或伤口较大、出血量较多的情况。使用止血带时,要选择合适的部位,一般在伤口的近心端,即伤口上方靠近心脏的一侧。止血带的松紧度要适中,以能够止血但又不阻碍远端血液循环为宜。每隔40 - 60分钟要松开一次,每次松开3 - 5分钟,观察伤口的出血情况。如果出血已经停止或明显减少,可以不再使用止血带。使用止血带的时间越长,对肢体的损伤越大,因此必须严格掌握使用时间和方法。

(二)填塞止血

    填塞止血适用于深部伤口出血,如鼻腔出血、口腔出血、耳道出血等。填塞止血的方法是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填塞伤口,施加适当的压力,使伤口内的血管受到压迫而止血。填塞止血时要注意填塞的深度和松紧度,避免填塞过深或过紧,导致伤口感染或组织坏死。填塞后要密切观察伤口的出血情况,如果出血仍然不止,要及时调整填塞物。

(三)药物止血

    药物止血是一种辅助止血方法,通常用于轻微出血或伤口愈合后的止血。药物止血的药物有止血粉、止血贴、止血纱布等。止血粉可以直接撒在伤口上,止血贴可以贴在伤口表面,止血纱布可以覆盖在伤口上。药物止血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药物的化学成分促进血液凝固,减少出血。但药物止血的效果相对有限,对于严重的出血,不能依赖药物止血,必须采取其他有效的止血方法。

六、预防外伤出血

    预防外伤出血是避免出血事件发生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预防外伤出血:

1.  注意安全:在进行各种活动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例如,在运动时要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如头盔、护膝、护腕等;在使用刀具、剪刀等锐器时要小心谨慎,避免割伤自己;在行走时要注意脚下,避免摔倒受伤。

2.  保持环境整洁:保持生活环境的整洁可以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例如,及时清理地面上的杂物,避免绊倒;在厨房、卫生间等容易滑倒的地方放置防滑垫,防止滑倒受伤。

3.  加强安全教育:对于儿童和老年人,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教育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各种物品,如何避免危险,如何在发生意外时保护自己。

4.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身体的潜在问题,如血管疾病等。如果患有血管疾病,要积极治疗,避免因血管破裂导致出血。

    外伤出血是生活中常见的意外情况,掌握正确的止血方法,尤其是按压止血的正确位置,对于急救至关重要。在遇到出血情况时,要保持冷静,判断出血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正确的按压位置进行止血。同时,要注意按压止血的注意事项,避免对伤口造成二次损伤。在按压止血的同时,要及时就医,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安全意识,注意预防外伤出血,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李冰 许昌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