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吸入式药物怎么用才有效?步骤错了等于白用

2025-03-19 15:5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哮喘急性发作时,明明按“经验”喷了药,呼吸困难却没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坚持用药,肺功能仍逐年下降等等这些问题背后,很可能是吸入式药物的使用方法出了错。

吸入式药物因直接作用于呼吸道、起效快、副作用小,成为哮喘、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但临床数据显示,超过60%的患者存在使用方法错误,导致药效大打折扣,甚至延误治疗。今天,我们就来详解吸入式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教你避开那些“等于白用”的操作误区。

一、常见吸入式药物有哪些?不同剂型用法大不同

吸入式药物的剂型不同,使用原理和步骤也有差异。目前临床常用的主要有三类,你家的药属于哪一种?

1.压力定量气雾剂(MDI):最常用,但最容易用错

就是我们常说的“喷雾剂”,比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气雾剂。药物以液体形式密封在耐压罐中,按下时通过压力喷出雾状药液,需配合吸气动作吸入肺部。

特点:体积小、方便携带,但对操作协调性要求高,吸气与按压的配合稍有偏差就会影响效果。

2.干粉吸入剂(DPI):无需手动施压,依赖吸气力量

常见的有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等。药物以干粉形式储存在装置中,患者通过用力吸气将药粉吸入肺部,无需按压。

特点:操作相对简单,但需要一定的吸气力度,老年人或呼吸肌较弱者可能吸不充分。

3.雾化吸入剂:适合儿童和重症患者

通过雾化器将药物变成微小雾滴,患者通过面罩或口含器自然吸入,如布地奈德混悬液、异丙托溴铵雾化液。

特点:无需配合吸气,适合儿童、老年人及急性发作期患者,但需要设备,便携性差。

二、一步错,步步错:这些常见误区让药效打对折

误区1:压力气雾剂(MDI)不摇匀,药液分层没效果

案例:张先生用沙丁胺醇气雾剂时,从不摇晃药罐,直接按压使用。最近哮喘发作频繁,医生检查发现,药物有效成分沉淀在罐底,喷出的几乎是溶剂,根本没起到作用。

原理:MDI中的药液由药物成分和抛射剂组成,静置后会分层。不摇匀的话,喷出的药物浓度不足,剂量不准确。

正确做法:使用前将气雾剂倒置,摇匀10-15次,直到罐内液体混合均匀。

误区2:吸气与按压不同步,药物全喷在口腔里

这是MDI最常见的错误。很多人按下喷头时没吸气,或吸气太晚,药物大部分停留在口腔和咽喉,只有少部分进入肺部。

后果:药效不足,还可能因药物残留引发口腔念珠菌感染(如布地奈德等激素类药物)。

正确配合:按压喷头的同时深吸气(速度约3-5秒吸完),确保药物随气流进入气管和肺部。

误区3:干粉吸入剂(DPI)吸气太浅,药粉没进入深部气道

李奶奶用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时,总说“吸不动”。原来她吸气时只用嘴轻轻“嘬”了一下,药粉大多留在咽喉,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原理:DPI的药粉需要足够的吸气力度才能分散成微小颗粒,进入支气管和肺泡。吸气力度不够,药粉会结块,停留在上呼吸道。

测试方法:用空装置练习吸气,能听到明显的“呼啸声”,说明力度足够。

误区4:用完不漱口,激素残留伤口腔

长期用吸入式激素(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的患者,如果每次用完不漱口,药物会残留在口腔黏膜上,可能引发鹅口疮(口腔真菌感染)、声音嘶哑。

正确步骤:用药后立即用清水漱口3-4次,将漱口水吐出(不要咽下),尤其要清洁咽喉部位。

误区5:雾化时对着瓶口吸气,雾滴太大进不了肺

家用雾化器使用时,有人为了“多吸点药”,把脸凑近雾化器出口,甚至用嘴直接对着瓶口。其实这样会导致雾滴变大,只能停留在口腔,无法到达肺部。

正确距离:面罩或口含器与面部保持适当距离(面罩贴合面部即可,口含器放入口中但不咬紧),让雾滴自然进入呼吸道。

三、分剂型教学:3类吸入式药物的标准操作步骤

1.压力定量气雾剂(MDI):“摇-呼-吸-屏-漱”五步法

步骤1:摇——取下保护盖,将气雾剂倒置,用力摇匀10-15次(像摇鸡尾酒一样),确保药液混合均匀。

步骤2:呼——轻轻呼气,直到肺内空气尽量排出(但不要用力呼气到极致,避免过度疲劳)。

步骤3:吸+按——将喷头放入口中,嘴唇紧含喷头(或距离口腔2-3厘米,适合不喜欢含咬的人),在缓慢深吸气的同时,按下喷头释放药物,吸气时间持续3-5秒(想象“闻花香”的慢动作)。

步骤4:屏——吸气后立即屏住呼吸10秒(如果屏不住,至少5秒),让药物在肺部充分沉积。

步骤5:漱——若为激素类药物,用清水漱口3次,吐出漱口水,预防口腔感染。

注意:需要多次用药时,两次间隔至少30秒,让气道充分吸收药物。

2.干粉吸入剂(DPI):“开-呼-吸-屏-关”四步法(以舒利迭为例)

步骤1:开——一手握住外壳,另一手拇指推动滑杆,听到“咔哒”声,说明装置已打开,药粉准备就绪。

步骤2:呼——呼气(注意:不要对着吸嘴呼气,避免呼出的水汽使药粉受潮结块)。

步骤3:吸——将吸嘴放入口中,嘴唇紧闭,快速用力深吸气(速度比用MDI时稍快,持续2-3秒),感觉药粉被“吸”进肺里。

步骤4:屏——屏住呼吸10秒,然后缓慢呼气。

步骤5:关——关闭装置,避免药粉受潮;若为激素类药物,同样需要漱口。

提示:每次使用后查看装置,确认药粉已被吸入(如舒利迭的计数器会减少1)。

3.雾化吸入:“选对装置+控制时间”是关键

步骤1:配药——按医嘱将雾化药物加入雾化器药杯,注意不要超过最大刻度(一般为8-10毫升)。

步骤2:选装置——儿童和无法配合的患者用面罩(紧贴口鼻,不要漏气);成人首选口含器(减少药物残留面部)。

步骤3:调节雾量——刚开始用小雾量,适应后调至中等雾量(雾滴直径1-5微米最易进入肺部),大雾量可能刺激气道引发咳嗽。

步骤4:吸入方式——自然呼吸即可,不要刻意深呼吸或屏气,每次雾化时间10-15分钟(药杯中药液剩余1-2毫升时停止)。

步骤5:清洁——用后及时清洗雾化器(药杯用温水冲洗,晾干后备用),避免细菌污染。

四、特殊人群注意:儿童、老人怎么用才对?

1.儿童:用“辅助工具”+趣味引导

问题:3-5岁儿童难以配合吸气和按压,容易哭闹导致药物浪费。

解决方案:

用“储雾罐”(MDI的辅助工具):将气雾剂喷入储雾罐,让孩子通过面罩自然呼吸20-30秒,药物会随呼吸进入肺部,无需配合。

游戏化引导:告诉孩子“吸药就像闻蛋糕的香味”,用玩具模拟吸入动作,减少恐惧感。

选择雾化吸入:对婴幼儿更友好,哭闹时也能起效(但需注意:哭闹时呼吸浅快,药物可能更多停留在上呼吸道,尽量在孩子安静时做)。

2.老年人:简化步骤+借助外力

问题:手抖、呼吸肌力量弱,用DPI时吸气不足;视力下降,看不清装置刻度。

解决方案:

MDI加储雾罐:减少手口配合的难度,尤其适合手抖的老人。

选“易操作”装置:如带有“吸嘴照明”的DPI(方便看清吸嘴位置),或带计数器的气雾剂(直观知道剩余药量)。

家人协助:帮忙摇匀药物、打开装置,用药后检查是否有残留。

五、用完还需注意:这些细节影响下次药效

1.定期清洁:避免药物残留和细菌滋生

MDI:每周用温水冲洗喷头和喷嘴,晾干后再用(不要用热水,以免破坏阀门)。

DPI:每月用干布擦拭吸嘴(不要用水洗,防止药粉受潮)。

雾化器:每次用完后,药杯和管道用流水冲洗,每周用稀释的白醋浸泡消毒一次(尤其长期使用者)。

2.正确储存:温度、湿度不对,药效会失效

气雾剂:避免暴晒和高温(如夏天别放车里),温度超过40℃可能导致罐内压力过高爆炸;也不要冷藏(抛射剂可能液化影响喷雾)。

干粉剂:密封保存,放在干燥处(湿度超过60%易结块),拆开包装后尽快用完(一般开封后1个月内)。

雾化液:未开封的冷藏保存(2-8℃),开封后常温下24小时内用完,剩余药液丢弃。

3.及时更换:别等药用完了才发现“没效果”

气雾剂:记下使用次数(如每罐200揿),用到标记次数时及时更换(即使感觉还有药,也可能是残留的抛射剂)。

干粉剂:关注计数器(如舒利迭从60揿用到0时必须换),避免“空吸”。

六、效果自查:这样判断药物是否“真的起效”

1.症状改善:哮喘患者用药后,喘息、胸闷减轻,能平躺睡觉;慢阻肺患者活动后气短缓解,爬楼梯不再费力。

2.峰流速监测:哮喘患者每天用峰流速仪测量,用药后数值提升15%以上,说明药物有效进入肺部。

3.观察残留:用MDI后,若口腔有明显药味或发苦,可能是药物残留过多,需改进操作。

如果用药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可能是用法错误,也可能是药物剂量或种类需要调整,应及时就医,让医生或药师重新指导使用方法。

结语:吸入式药物,“用对”比“用了”更重要

吸入式药物就像“精准打击”的武器,用对了能直达病灶、快速起效;用错了,不仅浪费钱,还可能耽误治疗,甚至加重病情。

记住:拿到吸入式药物的第一步,不是“赶紧用”,而是“学会用”。如果不确定自己的方法对不对,一定要让医生或药师现场演示,并手把手纠正动作——毕竟,正确的步骤,才是药效的“开关”。

(杨允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