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这一潜藏在大脑深处的“不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它就像一颗隐藏在脑血管中的隐患,一旦破裂,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了解颅内动脉瘤的早期发现与干预的黄金法则至关重要。
一、认识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而是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常见的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先天血管发育异常等。这些因素导致动脉壁局部薄弱,在血流的冲击下逐渐扩张形成动脉瘤。大多数颅内动脉瘤在未破裂前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这也是它难以被早期察觉的原因之一。
二、早期发现的关键
重视高危因素
高血压患者是颅内动脉瘤的高危人群之一。长期高血压会使动脉壁承受巨大压力,加速血管壁的损伤和病变。因此,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
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患颅内动脉瘤的风险相对较高。家族中有颅内动脉瘤破裂病史者,更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筛查。
吸烟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几率。
关注常见症状
虽然多数颅内动脉瘤无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迹象。例如,头痛是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突发的剧烈头痛,可能是动脉瘤破裂的先兆。此外,还可能出现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等症状,这可能是动脉瘤压迫视神经或动眼神经所致。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鼻出血,且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也应警惕颅内动脉瘤的可能。因为鼻腔和颅内的血管存在一定的交通联系,动脉瘤破裂时血液可能通过这种联系进入鼻腔。
定期体检
头颅 CTA(CT 血管造影)和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是筛查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对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这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动脉瘤。一般来说,40 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伴有高血压、吸烟等危险因素者,每 1 - 2 年进行一次头颅血管检查为宜。
三、干预的黄金法则
及时就医
一旦怀疑患有颅内动脉瘤,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病情。如果确诊为颅内动脉瘤,需要进一步评估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夹闭是通过开颅手术,将动脉瘤颈夹闭,阻止血液流入动脉瘤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动脉瘤,尤其是位置较浅、形态规则的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则是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等栓塞材料,使动脉瘤腔闭塞。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一些位置较深、手术难度大的动脉瘤。
对于一些未破裂的小动脉瘤,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密切观察或保守治疗。但这需要患者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动脉瘤的变化。
术后护理与康复
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与康复都非常重要。患者需要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同时,要密切关注生命体征的变化,如血压、心率、呼吸等。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药物,预防感染、癫痫等并发症的发生。
在康复期间,患者应逐渐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身体的恢复。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防止动脉瘤的复发。
总之,颅内动脉瘤的早期发现与干预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我们要提高对颅内动脉瘤的认识,重视高危因素,关注常见症状,定期进行体检。一旦发现动脉瘤,要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做好术后护理与康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应对颅内动脉瘤这一潜在威胁,守护大脑健康。
(杨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