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 10% - 15%,其可影响内分泌功能并压迫周围结构,及时准确的诊断与合理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有着关键意义。
二、诊断
(一)临床症状评估
垂体瘤患者的症状多样,取决于肿瘤大小、位置及激素分泌情况。功能性垂体瘤可因激素过量分泌出现相应症状,如生长激素瘤导致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表现为面容改变、手足增大等;泌乳素瘤可引起女性月经紊乱、闭经、溢乳,男性性功能减退等。无功能性垂体瘤在肿瘤较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出现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如双颞侧偏盲),还可有垂体功能低下表现,如乏力、畏寒、食欲减退等。
(二)激素水平测定
垂体激素及其靶腺激素检测
测定血液中各种垂体激素如生长激素(GH)、泌乳素(PR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甲状腺激素(TSH)、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等水平,同时检测相应靶腺激素,如甲状腺激素(T3、T4)、皮质醇、性激素等。例如,若 PRL 显著升高,常提示泌乳素瘤可能;GH 升高且不被葡萄糖抑制,有助于诊断生长激素瘤。
动态功能试验
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可进行胰岛素低血糖试验、胰高血糖素激发试验等,以进一步明确垂体功能状态,辅助诊断垂体瘤并判断其分泌功能特性。
(三)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
MRI 是诊断垂体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能清晰显示垂体及其周围结构,可发现直径 3mm 以上的微腺瘤,表现为垂体内异常信号影,增强扫描后肿瘤组织与正常垂体组织对比度增加,更利于观察肿瘤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
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
CT 对于显示骨质结构有优势,可发现蝶鞍扩大、骨质破坏等间接征象,但对于微小垂体瘤的检出率低于 MRI,通常作为 MRI 的补充检查手段。
三、治疗
(一)手术治疗
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
这是目前大多数垂体瘤的首选手术方式,通过鼻腔天然通道到达蝶窦,打开蝶鞍,切除肿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能有效缓解肿瘤对视神经的压迫,改善内分泌症状,对于微腺瘤和部分大腺瘤效果良好。
开颅手术
当肿瘤向鞍上生长较大、侵犯周围脑组织或经鼻蝶窦手术困难时考虑开颅手术,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并发症风险也较高。
(二)药物治疗
泌乳素瘤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卡麦角林是首选药物,可抑制泌乳素分泌,缩小肿瘤体积,改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甚至可长期药物控制而无需手术。
生长激素瘤
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兰瑞肽等可抑制生长激素分泌,控制肿瘤生长,常用于术前准备或术后残留、复发肿瘤的治疗,也可与手术、放射治疗联合应用。
(三)放射治疗
常规放射治疗
适用于手术后残留或复发、不能耐受手术或药物治疗无效的垂体瘤患者,通过射线照射破坏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但可能会引起垂体功能低下、视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如伽马刀)
具有定位精确、剂量集中、对周围组织损伤小等优点,可用于小体积垂体瘤的治疗,尤其适合手术残留或复发肿瘤,能有效控制肿瘤生长,同时尽量减少对正常垂体组织的辐射损伤。
四、结论
垂体瘤的诊断需综合临床症状、激素水平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准确判断肿瘤类型、大小、位置及功能状态。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肿瘤特征、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手术、药物和放射治疗手段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焦贺男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