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不适、食欲缺乏、嗳气等症状。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单纯依靠西医或中医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病情容易反复。然而,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实践表明,通过中医健脾和西医杀菌的联合疗法,能够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及其优势。
一、慢性胃炎的西医治疗
(一)杀菌治疗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显著改善慢性胃炎的症状,减少胃炎的复发率。西医治疗中,通常采用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来根除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包括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加上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疗程一般为7-14天。四联疗法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一种铋剂(如胶体果胶铋),以提高杀菌效果。
(二)抑酸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和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是常用的抑酸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胃酸分泌,缓解胃黏膜的刺激,减轻症状。对于伴有胃溃疡或胃食管反流的患者,抑酸治疗尤为重要。
(三)胃黏膜保护
硫糖铝和胶体果胶铋等药物能够形成保护膜,覆盖在胃黏膜表面,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这些药物对于胃黏膜有修复作用,有助于改善胃炎症状。
二、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一)健脾益气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健脾益气是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则。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这些方剂能够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缓解胃部不适。
(二)食疗调理
中医强调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遵循“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的原则。同时,可选用一些具有健脾和胃作用的食材,如山药、红枣、山楂等。例如,山药红枣粥具有健脾养胃的作用,适合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患者。
(三)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中医外治法。足三里穴、中脘穴和内关穴是常用的穴位。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胃肠功能,缓解胃部不适。例如,按摩足三里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功效。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一)协同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可以发挥协同作用。西医的杀菌治疗能够快速根除幽门螺杆菌,缓解胃黏膜的炎症;而中医的健脾益气则能够增强脾胃功能,改善体质,减少复发。两者结合,既能快速缓解症状,又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二)减少复发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复发率较低。中医的调理作用能够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外界因素对胃黏膜的刺激。同时,西医的杀菌和抑酸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炎症,减少胃黏膜的损伤。这种综合治疗方式能够显著降低慢性胃炎的复发率。
(三)改善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全面改善慢性胃炎的症状。西医的药物治疗可以快速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而中医的食疗和穴位按摩则能够调节胃肠功能,改善食欲不振、嗳气等不适。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整体症状能够得到显著改善。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案例
(一)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
患者,女,45岁,主诉胃脘部隐痛、胀满不适,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诊断为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治疗上,采用西医的抑酸治疗,给予奥美拉唑20mg,每日两次;同时,结合中医的健脾益气治疗,给予四君子汤加减。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胃镜复查显示胃黏膜炎症减轻。
(二)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
患者,男,50岁,主诉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胃镜检查显示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上,采用西医的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同时,结合中医的清热化湿、健脾助运治疗。给予连朴饮加减,配合针灸治疗。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症状消失,幽门螺杆菌检测转阴。
五、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注意事项
(一)个体化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施治。西医治疗则需要根据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等进行针对性治疗。
(二)长期调理
慢性胃炎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调理。患者在症状缓解后,仍需继续服用中药进行巩固治疗。同时,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避免复发。
(三)定期复查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需要定期复查。胃镜检查是评估胃黏膜炎症的重要手段,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同时,定期检测幽门螺杆菌,确保感染得到根除。
六、结语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能够发挥协同作用,减少复发,改善症状。通过中医的健脾益气和西医的杀菌抑酸,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且需要长期调理和定期复查。希望本文能够为慢性胃炎患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常明磊 汝州市人民医院 中医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