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慢性胃炎:抗生素+健脾方=根治幽门螺杆菌新方案

2025-08-06 17:3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工作中,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患者屡见不鲜。许多患者因胃部不适前来就诊,经过幽门螺杆菌检测后,结果显示阳性。幽门螺杆菌作为目前已知唯一能在人类胃内长期存活的微生物,其危害不容小觑。它通过口口、粪口途径传播,在我国人群感染率超过50%。幽门螺杆菌能分泌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氨云”保护自己,却破坏了胃黏膜的酸碱平衡;其鞭毛能穿透黏液层,黏附在胃上皮细胞上,释放空泡毒素(VacA)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直接损伤细胞;还会激活免疫反应,让胃黏膜持续处于炎症状态,成为慢性胃炎的起点。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更是胃癌的类致癌原,根除治疗能降低39%的胃癌发生风险。然而,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Hp根除治疗面临着诸多挑战。

从治疗端来看,根除率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耐药性难题,抗生素耐药现象日益严重。例如,甲硝唑耐药率超过70%,克拉霉素耐药率接近30%,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双重耐药株”。这使得传统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效果大打折扣,部分患者即便使用了经典的四联方案,也难以成功根除Hp。其次是依从性短板,四联疗法需要每天多次服药,连续14天。但许多患者因药物副作用(如口苦、恶心、腹泻)或“症状缓解就停药”的误区,未完成疗程。还有患者记不住吃药时间,漏服率较高,这种不规范用药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诱导耐药。最后是复查误区,很多患者以为“吃完药就好了”,根本不复查。实际上,必须停药4周、停用PPI(拉唑类药物)2周后复查,才能准确判断是否根除成功。

除了治疗端的挑战,调理端也存在饮食认知的“四大误区”。过度忌口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削弱了胃黏膜修复能力;忽视细节,喜欢吃腌制菜、烧烤等高盐、亚硝酸盐食物,加重黏膜损伤;迷信“养胃食物”,认为某些食物能“治胃病”,实际上食物没有治疗作用,关键是减少刺激、均衡营养;饮食不规律,年轻人熬夜吃宵夜、老年人早餐吃得太晚,胃黏膜反复处于“饥饿过度充盈”状态,修复周期被打乱。

为了有效根治幽门螺杆菌,需要采取“抗生素+健脾方”的新方案。在抗生素治疗方面,应根据当地的耐药谱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组合。阿莫西林的耐药率长期保持在低水平(0—5%),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都很少见,因此应尽可能保留阿莫西林的使用。对于青霉素过敏的Hp感染者,可使用不含青霉素的铋剂四联方案,如用头孢呋辛替代阿莫西林用于铋剂四联方案,可取得85%以上的根除率,且未导致不良反应增加。对于难治性Hp感染,建议使用铋剂四联方案进行经验性根除治疗,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细菌培养和AST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

与此同时,健脾方的运用也至关重要。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慢性胃炎患者往往存在脾胃虚弱的情况,健脾方能够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健脾方中的药物成分可以调节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而且,健脾方与抗生素联合使用,能够起到协同作用,提高Hp的根除率,减少复发。

“抗生素+健脾方”的新方案,从西医的精准杀菌和中医的整体调理两个角度出发,为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途径。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应进一步推广和完善这一方案,让更多的患者受益,摆脱幽门螺杆菌的困扰,恢复胃部健康。同时,患者也应增强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共同为战胜幽门螺杆菌、治愈慢性胃炎而努力。

(侯聪 方城县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