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慢性胃炎的元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有何关系?

2024-04-16 18:3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消化系统疾病谱系中,慢性胃炎作为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疾病,长期困扰着众多患者的日常生活。而在探究其发病机制的过程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逐渐浮出水面,被认定为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元凶之一。这一微小却强大的细菌,如何在人体内悄然作祟,与慢性胃炎之间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深入剖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之间的密切关系。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螺旋形的微需氧菌,它独特的生理特性使其能够在胃酸环境中生存并繁殖。该菌通过口-口、粪-口等途径传播,一旦进入人体胃部,便会利用其鞭毛结构穿透黏液层,紧密附着于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在这里,它不仅能够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直接攻击,还能分泌多种酶类和毒素,如尿素酶、空泡毒素A(VacA)及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CagA),这些物质对胃黏膜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尿素酶是幽门螺杆菌的一个重要武器,它能将周围的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产生的氨会中和局部胃酸,形成一个相对碱性的小环境,这不仅有利于细菌自身的存活,还削弱了胃酸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同时破坏了胃黏膜的正常屏障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持续性的刺激会导致胃黏膜发生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水肿甚至糜烂,这正是慢性胃炎的典型病理改变。

更为关键的是,空泡毒素A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能够干扰宿主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诱导上皮细胞凋亡或增殖异常,进一步加剧组织的损伤。特别是CagA蛋白,它可以通过注入到宿主细胞内,影响细胞骨架重组、调控基因表达,从而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和免疫细胞的浸润,形成恶性循环,使得炎症迁延不愈,逐步发展为慢性过程。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免疫应答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机体在试图清除病原体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和抗体,但这些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往往伴随着自身组织的误伤,即所谓的“友军火力”。这种自身免疫性的损伤叠加在原有的细菌感染之上,使得胃黏膜修复困难重重,炎症状态得以维持甚至加重。

流行病学研究强有力地支持了幽门螺杆菌作为慢性胃炎主要病因的观点。大量数据显示,几乎所有Hp阳性的个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黏膜炎症,而根除治疗后,多数患者的胃炎症状得到显著改善,部分甚至完全消失。此外,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的Hp感染还可能增加胃癌的风险,凸显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确实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从细菌定植到毒素作用,再到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共同参与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对于疑似慢性胃炎的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并采取相应的抗菌治疗措施,不仅是缓解症状的关键,也是预防疾病进展的有效手段。未来,随着对Hp致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新疗法的开发,我们有望更精准地对抗这一顽疾,保护人们的胃健康。

(张秀荣 商丘市柘城县梁庄乡卫生院 普通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