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走廊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患者或家属手持一张薄薄的病理报告单,眼神中交织着紧张与期待,仿佛手中握着开启健康谜团的钥匙。有人因报告上的“良性”二字如释重负,有人因“恶性”的诊断陷入沉思,而更多的人,或许对这份报告背后的“真相探测器”——病理检查,充满了疑惑与好奇: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为何能成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一、病理检查的本质:从组织到真相
病理检查的本质,是通过显微镜下的组织或细胞观察,分析病变的形态特征、分子机制及生物学行为,从而明确疾病的性质、来源和严重程度。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最直接、最精准的诊断依据。
与影像学检查不同,病理检查关注的是细胞和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例如,一张CT图像可能显示肺部有结节,但无法判断其是良性炎症、结核,还是恶性肿瘤。而病理检查则能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排列、分裂活性及组织结构,结合免疫组化、分子检测等技术,明确病变的性质,甚至预测其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
二、病理检查的方法: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1、细胞学检查
通过采集自然脱落的细胞或细针穿刺获取的细胞样本,制成涂片后观察细胞形态。
2、组织学检查
将手术切除的组织标本或内镜下钳取的病变组织,经过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步骤,制成石蜡切片。病理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的结构变化,判断病变的性质。
3、免疫组化检查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检测组织中的特定蛋白标记物,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4、分子病理检查
从基因水平检测组织的分子遗传学改变,指导靶向治疗和个体化用药。
三、病理检查的流程:从标本到报告
1、标本采集与固定
手术切除的组织或穿刺获取的标本需在48小时内送至病理科,并立即放入固定液中,防止细胞自溶或变性。
2、组织处理与切片
标本经脱水、透明、浸蜡后包埋成蜡块,再通过切片机切成4-5微米厚的薄片,并进行常规染色。这一过程通常需要2-3天。
3、显微镜观察与诊断
病理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及染色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和特殊检查,综合判断病变性质。疑难病例可能需要多学科会诊或进一步检测。
4、报告出具
常规病理报告一般需3-5个工作日,若涉及免疫组化或分子检测,时间可能延长至7-10天。报告内容包括病变性质、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浸润范围及分子特征等。
四、病理检查的意义:诊断与治疗的基石
1、明确诊断,避免误诊
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如肺部结节可能是炎症、结核或肿瘤。病理检查能通过组织学特征和分子标志物,精准鉴别疾病类型,避免不必要的治疗或延误病情。
2、指导治疗方案
肿瘤的治疗方案高度依赖病理结果。例如,乳腺癌的激素受体(ER/PR)和HER2状态决定是否需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结直肠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状态则提示免疫治疗的敏感性。
3、预测预后与复发风险
病理检查可通过评估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分子特征,预测患者的生存率和复发概率。例如,21基因检测可帮助乳腺癌患者评估化疗获益风险,避免过度治疗。
愿每一位接受病理检查的朋友都能收获安心的答案——愿良性的结果带来平静,愿恶性的诊断化作精准治疗的起点。愿病理医生的每一次观察都成为希望的种子,愿每一份报告都承载着科学的力量与人文的温度。
(张丽霞 新密市妇幼保健院 病理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