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白内障,眼睛的“迷雾”从何而来?

2025-04-11 15:3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人体的精密构造中,眼睛宛如一台精妙的相机,而晶状体就像相机的镜头,清晰通透才能精准对焦,捕捉世间万象。然而,当白内障悄然来袭,这枚“镜头”便蒙上了一层“迷雾”,让视界变得模糊混沌。究竟这层阻碍光明的“迷雾”从何而生呢?

岁月的侵蚀是首要“嫌疑犯”。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机能逐渐衰退,晶状体也不例外。就如同长期使用的精密仪器零件会磨损老化,晶状体内部的蛋白质、水分等成分的平衡被打破。原本晶莹剔透的晶状体蛋白开始变性、浑浊,如同清澈的湖水泛起了泥沙,光线穿透时发生散射、折射,无法正常聚焦于视网膜,影像也就模糊不清了。这种因衰老引发的白内障,在老年群体中极为常见,是岁月留给眼睛的一道难题。

代谢异常堪称“幕后推手”。人体是一个复杂的代谢工厂,血糖、血压等指标的波动时刻影响着各器官运行。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过量糖分随血液循环抵达晶状体,为其代谢带来紊乱。晶状体内渗透压改变,吸收过多水分而肿胀,蛋白结构遭破坏,渐趋浑浊。高血压患者亦如此,血管压力升高冲击眼部微血管,影响晶状体营养供应与代谢废物排出,加速其混浊进程,为白内障形成埋下隐患。

眼部外伤是引发白内障的“突发状况”。眼睛虽受眼眶、眼睑保护,但意外总防不胜防。尖锐物体刺伤、钝器撞击、化学物质溅入等外伤,都可能直接损伤晶状体囊膜。这层薄弱屏障一旦破损,晶状体纤维暴露,房水渗入,引发免疫反应与炎症,促使晶状体细胞受损、蛋白变性,如同完好镜片有了裂痕与污渍,透光性大打折扣,白内障便接踵而至。

遗传因素也在某些白内障病例中扮演重要角色。若家族中有白内障病史,遗传基因可能潜藏致病风险。特定基因突变可干扰晶状体正常发育与维持,使其天生存在结构或代谢缺陷,在后天环境诱发下,更易出现混浊病变。犹如携带易损基因的房子,稍遇风雨便摇摇欲坠,晶状体在遗传劣势下,面对日常氧化、代谢挑战时,更容易陷入白内障困境。

紫外线辐射这一“隐形杀手”不容小觑。眼睛作为直面外界的窗口,常年暴露于阳光下。紫外线穿透力强,大量照射晶状体时,会诱发自由基产生。这些不稳定分子活跃地攻击晶状体细胞与蛋白,引发氧化应激反应,造成蛋白交联、聚集,逐渐沉淀为浑浊物质。长期户外劳作却未做好防护的人群,晶状体在紫外线持续侵袭下,如同长期暴晒的塑料老化变色,白内障发病几率显著攀升。

药物副作用同样可能触发白内障。某些药物在治疗疾病同时,会对晶状体产生不良影响。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其在抗炎、调节免疫过程中,可能干扰晶状体内部代谢,影响离子平衡,导致晶状体细胞受损,蛋白合成异常,最终混浊失明。还有抗肿瘤药物、部分抗生素等,在特定个体、特定用药周期与剂量下,也可能成为白内障的诱因。

白内障这层眼睛的“迷雾”,成因繁杂多元,是岁月、代谢、外伤、遗传、辐射、药物等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根源,有助于我们在日常护眼时有的放矢,延缓白内障到来,守护眼睛的清明视界。

(孟慧丽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习乡卫生院 眼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