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这一突如其来的伤痛,不仅给身体带来了创伤,更在心理上笼罩上一层阴影。然而,康复的希望如同破晓的曙光,而科学的康复锻炼便是照亮这条回归健康之路的明灯。从卧床静养到缓缓起身,每一步都承载着身体机能复苏的期待,需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骨折初期,卧床休息是关键。此时,患处肿胀、疼痛,肢体脆弱不堪,贸然活动只会加重损伤。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然不动,适当的床上锻炼能为后续康复奠定基础。例如,未受伤部位的关节应尽可能多活动,像手指、脚趾,可缓慢地屈伸、旋转,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对于受伤肢体,虽不能大幅动作,也可在夹板或石膏固定范围内,轻柔地活动末端关节,感受肌肉的收缩与放松,维持肌肉的活性,这是一场静默的力量积蓄,为身体的复苏悄然发力。
随着时间推移,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便到了尝试起身的阶段,这也是康复进程中颇具挑战性的一步。首次起身,需在他人协助下缓慢进行,先从半卧位开始,让身体适应角度的变化,观察有无不适。床边坐立时,双腿垂于床沿,感受重力对肢体的影响,此时腿部肌肉会因长期卧床而略显无力,需借助手臂力量支撑身体,逐步找到平衡感。这一过程绝非一蹴而就,每一次尝试都是对体能与心理的双重考验,可能伴随眩晕、乏力,但只要坚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增加坐立时间,身体便能慢慢适应。
当坐立逐渐稳定,站立练习提上日程。起初,可借助助行器或拐杖,将重心大部分置于辅助器具上,轻轻踮起脚尖,试探性地承受身体重量,感受腿部受力情况。每坚持一秒,都是对骨骼愈合度的检验与肌肉力量的强化。随着信心与能力的增长,逐渐减少辅助器具的依赖,直至能独立站立片刻,这标志着康复迈出了坚实一大步。
行走训练,是康复后期的关键攻坚环节。从缓慢挪步到正常行走,步伐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刚开始,每一步都小心翼翼,脚掌落地稳且轻,如同初学走路的孩童,重心在双脚间谨慎转移。腿部肌肉在行走中持续发力,骨骼承受的压力刺激有助于加速愈合,同时,身体的协调性也在一步步锤炼中得以恢复。过程中,或许会因肢体不平衡而踉跄,但每一次摔倒后的站起,都是坚韧与毅力的彰显,让康复的信念更加笃定。
骨折康复锻炼这场持久战,从卧床时的蛰伏蓄力,到起身的勇敢尝试,再到行走的稳健迈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它需要患者怀揣耐心与决心,遵循医嘱,不盲目冒进,亦不消极懈怠。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咬牙坚持,皆为重塑强健体魄的基石,沿着这条循序渐进的科学之路笃定前行,方能重拾往日活力,再次拥抱自由奔跑、肆意伸展的生活。
(高魏丽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