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骨头“危机四伏”?——创伤骨科那些事儿全解析

2025-03-22 12:3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身体的“大厦”中,骨骼宛如坚固的钢架,支撑起整座“建筑”,让我们得以自由活动、承载重量。然而,看似坚硬的骨头,实则常常“危机四伏”,各种意外与损伤随时可能打破这看似坚实的防线,这正是创伤骨科所关注的焦点领域。

日常活动中,交通事故、高处坠落、运动碰撞等意外场景频发,是导致骨骼创伤的主要“元凶”。当猛烈的外力瞬间作用于身体,骨头首当其冲承受冲击。比如车祸中,高速行驶的车辆骤停,人体因惯性前冲,膝盖猛撞仪表盘,股骨、髌骨骨折风险骤升;又或建筑工人从脚手架跌落,足部着地,跟骨、胫腓骨等下肢骨骼极可能遭受重创。这些突发状况常使骨头面临断裂、错位等紧急“险情”。

骨骼一旦受伤,绝非简单“小伤”,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轻微骨裂虽疼痛稍缓,但若未及时妥善处理,细微裂痕可能随日常活动逐渐扩展,最终发展为完全骨折,延误治疗时机,增加愈合难度与康复周期。严重骨折更是棘手,断端尖锐处可能刺破周围皮肤、血管、神经与肌肉组织。血管破裂致出血,若为动脉受损,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危及生命;神经损伤则影响肢体感觉与运动功能,手脚麻木、瘫痪等严重后果接踵而至;肌肉断裂不仅削弱局部力量,还可能因修复不当形成粘连,限制关节灵活度。

创伤骨科的治疗,是一场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的精细战役。急救现场,首要任务是止血、固定。止血能防止休克,为后续救治争取生机;简易夹板或绷带固定骨折部位,避免断端移动造成二次伤害,如同为脆弱骨骼撑起“保护伞”。入院后,医生借助 X 光、CT 等影像检查精准研判伤情,确定骨折类型、移位程度,以此为据制定个性化方案。

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通过手法复位将断端对齐,再用石膏、支具外固定,让骨头在静止环境中自然愈合,期间需定期复查,监测复位效果与生长进度。手术治疗则针对复杂、严重骨折,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医生像精密工匠般,切开皮肤、剥离组织,把骨折块精准拼凑复位,用钢板、钢钉等金属器械牢固固定,重建骨骼架构,术后配合康复训练,助力功能恢复。

康复环节在创伤骨科旅程中举足轻重。早期康复聚焦消除肿胀、缓解疼痛,物理疗法如冷敷、热敷交替,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炎症。中期康复逐步引入关节活动度训练,缓慢屈伸、旋转关节,防止僵硬粘连,唤醒肌肉力量。后期康复强化肌力与耐力,借助器械抗阻训练,模拟日常动作场景,直至患者能自如行走、奔跑、负重,回归正常生活轨迹。

骨头虽硬,却在意外面前脆弱异常。了解创伤骨科知识,知晓骨骼面临的风险,遭遇损伤时冷静应对,配合专业治疗与康复,方能化“骨”之危机为重生转机,重拾强健体魄,自在穿梭于生活舞台。

(徐宏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骨一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