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重症护理里的“人文关怀”:除了治疗,如何给病人温暖与力量?

2025-07-10 19:4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ICU的世界里,冰冷的仪器、闪烁的数字和频繁的操作构成了日常,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那些藏在监护仪滴答声背后的“温度”。当患者被呼吸机、插管、各种管路束缚,身体失去自由,意识在清醒与模糊间摇摆时,重症护理的“人文关怀”便成了穿透病痛阴霾的光——它无法直接治疗器官衰竭,却能为患者注入对抗死神的心理能量。那么,ICU里的人文关怀究竟是什么?它如何在冰冷的医疗环境中生长,成为患者的“精神止痛药”?

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沟通”:重建患者的“掌控感”

重症患者常陷入一种“失控感”:无法说话、无法动弹,甚至无法自主呼吸,每一次吸痰、翻身都由他人主导。这种无力感会加剧恐惧,而人文关怀的第一步,就是帮患者重新找回对身体和环境的“掌控感”。

l 用“预告”替代“突袭”:在ICU,任何操作前的“提前告知”都是重要的关怀。护士会俯身靠近患者耳边,用温和的语气说:“接下来要帮你翻身了,可能会有点不舒服,忍一下好吗?”“现在要吸痰了,会有点呛,吸完就舒服了。”即使是昏迷患者,护士也会坚持“出声操作”——研究表明,听觉是昏迷状态下最后消失的感官之一,熟悉的声音能传递安全感。

l 创造“可沟通”的渠道:对于清醒但无法说话的患者,护士会准备手写板、字母表或手势卡片,帮他们表达需求。一位因车祸进入ICU的年轻女孩,曾用手势比划“冷”,护士不仅加了被子,还在她手心里放了一个温热的水袋;另一位老年患者频繁眨眼,护士猜测他想看家人照片,找来后贴在他能看到的监护仪上,老人的心率立刻平稳了许多。这些看似微小的回应,实则是在告诉患者:“你的需求被听见了,你依然重要。”

二、在“陌生环境”里种“熟悉感”:打造有温度的治疗空间

ICU的封闭环境、24小时不灭的灯光、仪器的噪音,很容易让患者产生“被抛弃”的孤独感。人文关怀需要打破这种冰冷,用细节为患者构建一个“有记忆锚点”的空间。

l 让“家的元素”渗透进来:许多ICU会允许家属送来患者熟悉的物品——妻子的围巾、孩子画的画、常听的老歌。一位长期使用呼吸机的大叔,护士每天给他播放家乡的戏曲,原本躁动的他会逐渐平静;一位昏迷的母亲,护士把她婴儿的录音放在枕边,每次播放时,她的血氧饱和度都会有细微上升。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物件和声音,能唤醒患者对“活下去”的渴望。

l 用“时间感”对抗混乱:ICU里的患者常失去对昼夜的感知,护士会每天轻声告知:“现在是早上7点,该擦脸了”“晚上10点了,我们关灯让你好好休息”。简单的时间提示,能帮患者重建生物钟,减少谵妄(意识混乱)的发生。有护士还会在白板上写下日期和天气,让患者知道“外面的世界仍在运转,你并没有脱离时间的轨道”。

三、关注“隐形的痛苦”:心理护理的“细枝末节”

重症患者的痛苦不仅来自身体,更源于对病情的未知、对死亡的恐惧。人文关怀需要像“侦探”一样,从细微处捕捉这些“隐形的痛苦”,并给出精准的回应。

l 读懂“非语言信号”:在ICU,“沉默”不代表“无痛”。护士能从患者紧皱的眉头、攥紧的拳头、加快的心率中,判断出他们正承受不适。一位无法说话的患者总是试图拔管,护士没有简单约束他,而是反复检查发现,原来是呼吸机管路压迫了面部神经。调整位置后,患者安静了许多。这种“看见”患者无法言说的痛苦,比任何安慰都有效。

l 用“希望”替代“空洞的鼓励”:比起“别担心,你会好的”,具体的正向反馈更能给患者力量。护士会说:“今天你的尿量比昨天多了,说明肾脏在慢慢工作了”“刚才你自己咳嗽了一下,这是很大的进步”。这些基于事实的肯定,能帮患者建立“我在好转”的信念。对于清醒患者,护士还会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治疗方案:“这个管子帮你呼吸,等你的肺有力气了,我们就慢慢把它拔掉”,让患者明白“痛苦是暂时的,治疗有方向”。

四、连接“内外世界”:做患者与家属的“情感桥梁”

ICU的隔离不仅隔开了患者与外界,也让家属陷入焦虑。人文关怀需要同时安抚两端,用透明的沟通和温暖的传递,构建“医患家”三方的信任纽带。

l 给家属“看见”的机会:许多ICU会设置视频探视或隔着玻璃的短暂见面时间。护士会提前帮患者整理好头发、擦净面部,让家属看到“被认真照顾”的样子;对于无法探视的情况,护士会拍下患者安静休息的照片,附上手写的便签:“今天他喝了50ml水,很配合”,缓解家属的胡思乱想。

l 帮家属“传递爱”:护士常成为家属话语的“传声筒”。一位丈夫每天隔着门给昏迷的妻子讲故事,护士会一字一句地在她耳边复述;一位母亲给早产的宝宝录了心跳声,护士每次喂奶时都会播放,小家伙的哭闹会明显减少。这些“代传的爱意”,能让患者感受到“有人在等我回去”,这种情感支撑往往比药物更有力量。

五、人文关怀不是“额外负担”,而是治疗的“隐形支柱”

有人认为,ICU的核心是抢救,人文关怀是“锦上添花”。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增强免疫力、减少并发症。当患者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时,他们的应激反应会减轻,配合度会提高,康复速度也会加快。

一位从ICU转出的患者回忆:“我记得护士每次操作前都会握握我的手,虽然说不出话,但我知道她们在关心我,这让我有了熬下去的勇气。”这正是人文关怀的意义——它不体现在数据单上,却刻在患者的记忆里;它不能直接修复器官,却能唤醒身体里潜藏的生命力。

在ICU这个与死神赛跑的地方,技术是“硬武器”,而人文关怀是“软实力”。那些俯身的倾听、温柔的解释、耐心的回应,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在患者最脆弱的时刻,为他们筑起一道“温暖的防线”。毕竟,医学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救活”,而是“让生命有尊严地延续”——这,正是重症护理中人文关怀的真谛。

(杨雪钰 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