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孩子用的牙膏,需不需要含氟?

2023-03-22 19:2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育儿路上,家长悉心守护孩子成长的每一步,从啼哭学步到牙牙学语,满是欢喜。孩子萌出第一颗乳牙本是温馨里程碑,可儿童龋齿问题却如阴霾笼罩。我国儿童龋齿发病率高,不少孩子因牙疼笑容不再,家长心急又无奈。预防龋齿,选对牙膏很关键。面对货架上多样的儿童牙膏,家长最纠结:孩子牙膏,到底要不要含氟?

一、儿童龋齿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不容忽视的“隐形危机”

龋齿,俗称“蛀牙”,是一种由细菌、饮食、宿主和时间共同作用导致的牙齿硬组织慢性破坏性疾病。儿童龋齿的高发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牙齿结构特点:乳牙牙釉质较薄,矿化程度低,抗酸能力弱,且窝沟较深,食物残渣易滞留,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温床。

2、饮食习惯:儿童普遍喜爱甜食,如糖果、蛋糕、含糖饮料等,高糖饮食为细菌提供能量,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

3、口腔卫生习惯:儿童自主刷牙能力较弱,家长监督不足,导致牙菌斑堆积,龋齿风险增加。

4、家长认知误区:部分家长认为乳牙迟早会换,忽视早期龋齿治疗,导致龋坏加重,甚至影响恒牙健康。

二、氟化物在口腔健康中的作用:天然的“牙齿守护神”

1、增强牙釉质抗酸性:氟能与牙齿表面的羟基磷灰石结合,形成更坚固的氟磷灰石,降低牙齿在酸性环境中的溶解度,从而减少蛀牙风险。

2、抑制致龋菌活性:氟可干扰细菌代谢,减少酸性产物的生成,降低细菌产酸能力,从而抑制龋齿发展。

3、促进牙齿再矿化:早期龋齿表现为牙釉质脱矿,氟能促进唾液中的钙、磷重新沉积到牙齿表面,修复微小龋损,甚至逆转早期蛀牙。

4、影响牙齿形态结构:牙齿发育期间摄入适量氟化物,可使牙尖圆钝、沟裂变浅,有利于牙齿自洁,增强抵抗力。

三、儿童使用含氟牙膏的益处:科学证据支持的选择

1、有效预防龋齿:多项研究表明,使用含氟牙膏可显著降低儿童龋齿发生率。例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6岁以下儿童使用含氟量500ppm左右的儿童牙膏,可使龋齿风险降低25%-40%。

2、促进牙齿再矿化:对于早期龋齿,氟化物可促进牙釉质再矿化,修复微小缺损,避免龋洞形成。

3、增强牙齿硬度:氟化物能增强牙齿的抗磨损能力,减少牙齿敏感,保护牙齿健康。

4、安全可靠:在正确使用下,含氟牙膏对儿童是安全的。家长需控制牙膏用量(3岁以下米粒大小,3-6岁豌豆大小),并监督孩子刷牙,避免吞咽。

四、如何选择适合儿童的含氟牙膏:关键指标与实用建议

1、含氟量适宜:

0-3岁:选择含氟量低于500ppm的牙膏,如某些专为婴幼儿设计的无氟或低氟牙膏(需注意,部分产品虽标注“无氟”,但可能含其他防龋成分,如奥拉氟)。此阶段孩子吞咽反射较弱,需严格控制用量(米粒大小),并在家长监督下使用。

3-6岁:选择含氟量500-1000ppm的牙膏,如市面上的儿童含氟牙膏。用量可增加至豌豆大小,家长需指导孩子学会吐出牙膏和漱口。

6岁以上:可使用含氟量1000-1500ppm的成人牙膏,此时孩子已具备独立刷牙能力,但家长仍需定期检查刷牙习惯。

2、摩擦剂温和:

优先选择水合硅石作为摩擦剂,其颗粒细腻,对牙釉质损伤小。避免使用碳酸钙等硬质摩擦剂,尤其是对于年轻恒牙和乳牙。

3、发泡剂适量:

儿童口腔黏膜娇嫩,需选择低泡或无泡配方的牙膏,减少对口腔的刺激。避免使用含十二烷基硫酸钠(SLS)等强发泡剂的产品。

4、口味与包装:

选择孩子喜爱的口味(如草莓、香草),避免刺激性薄荷味,提高刷牙依从性。包装设计应安全,避免小零件误吞风险。

5、品牌与认证:

优先选择知名品牌,查看产品是否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确保质量安全。

五、实践指导:如何科学使用含氟牙膏?

1、用量控制:

3岁以下:米粒大小(约0.1克)。

3-6岁:豌豆大小(约0.25克)。

6岁以上:黄豆大小(约0.5克)。

2、刷牙方法:

采用巴氏刷牙法,将牙刷与牙长轴呈45°角,轻柔水平颤动刷牙,每次刷2-3颗牙,覆盖所有牙面。

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每天至少2次(早晚各一次)。

3、监督与指导:

家长需监督孩子刷牙,确保牙膏用量正确,避免吞咽。

教会孩子吐出牙膏和漱口,培养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4、定期检查:

每年至少带孩子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早期龋齿。

根据牙医建议,进行专业氟化物治疗(如涂氟、窝沟封闭),增强防龋效果。

儿童龋齿问题不容忽视,而含氟牙膏作为预防龋齿的有效手段,其科学使用至关重要。家长需根据孩子年龄选择适宜的含氟牙膏,控制用量,监督刷牙,并结合定期口腔检查和专业治疗,构建全方位的防龋体系。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为孩子的口腔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让他们的笑容更加灿烂、自信!

(王巧玲 周口口腔医院 口腔内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