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夏季眩晕症高发,掌握这些防护知识,助您安心度夏

2023-06-26 17: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夏日的蝉鸣奏响欢快的乐章,阳光如金色的丝线,肆意地洒落在大地,世间万物都在这热烈的季节里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或是漫步在绿树成荫的街道,感受微风轻拂面颊的惬意;或是相约亲朋好友,在海边享受阳光沙滩的浪漫;又或是投身于户外运动,挥洒汗水,释放青春的活力。夏天,本应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欢乐的季节,然而,有一种“不速之客”——眩晕症,却常常在这个时候悄然来袭,打破这份宁静与美好。

一、夏季眩晕症的普遍性与生活影响

夏季眩晕症的高发并非偶然。高温环境下,人体为维持核心温度会启动散热机制:皮肤血管扩张导致血液淤积于体表,脑部供血相对减少;大量出汗引发的血容量下降与电解质失衡,进一步削弱了脑组织的氧供能力。这种“供需失衡”在高血压患者、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中尤为显著。

眩晕症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呈现多维度渗透:工作中突然发作的眩晕可能导致文件散落、操作失误;通勤途中的失衡感迫使患者频繁扶墙站立;家庭生活中,眩晕患者常因无法参与家务或照顾子女产生心理负担。更值得警惕的是,眩晕发作时跌倒风险增加,可能引发骨折、颅脑损伤等二次伤害。

二、四大诱因揭开夏季眩晕“黑幕”

1、血管的“季节性叛逆”

夏季血管扩张呈现双重效应:体表血管舒张虽利于散热,却导致回心血量减少,脑灌注压下降。对于动脉硬化患者,这种变化可能诱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为突发性眩晕伴言语不清。高血压患者若未及时调整降压药剂量,血压骤降会加剧脑缺血风险。

2、汗液背后的“隐形危机”

持续高温使人日均出汗量可达1.5-2升,若未及时补充水分,血液黏稠度将显著升高。这种改变不仅影响脑微循环,还可能诱发耳石症——内耳碳酸钙结晶脱落,随淋巴液流动刺激前庭神经,引发剧烈旋转性眩晕。

3、空调房里的“颈椎陷阱”

长时间处于空调直吹环境,颈部肌肉持续痉挛会压迫椎动脉。这种“冷刺激型颈椎病”在伏案工作者中高发,表现为转头时突发眩晕伴恶心,影像学检查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

4、代谢紊乱的“连锁反应”

夏季食欲减退导致铁、维生素B12摄入不足,可能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使脑组织慢性缺氧,患者常感晨起头晕、注意力涣散。糖尿病患者若因出汗过多未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低血糖引发的眩晕常伴冷汗、心悸。

三、识别眩晕的“预警信号”

眩晕发作前,身体常通过微妙变化传递求救信号:

视觉系统:眼前出现“闪光暗点”或视物变形,提示枕叶视觉中枢供血不足;

听觉系统:耳鸣频率改变或听力下降,可能预示内耳微循环障碍;

平衡感知:行走时地面“软绵绵”感,或需扶墙才能保持直立;

自主神经: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恶心呕吐,反映迷走神经过度兴奋;

认知功能:短暂性记忆模糊或定向力障碍,需警惕小脑梗死前兆。

四、眩晕发作时的“黄金5分钟”处理

1、安全第一原则

立即停止当前活动,就近扶住固定物体缓慢蹲下。若在浴室、楼梯等危险区域,应爬行至安全地带。避免强行站立导致跌倒,尤其要保护头部免受撞击。

2、体位调节技巧

采用“复苏体位”:仰卧位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侧卧位则屈曲下肢,用枕头支撑背部保持稳定。对于耳石症患者,可尝试Epley复位法:坐于床边,头向患侧转45°,快速后仰躺下,保持30秒后转向健侧45°,每个位置停留至眩晕消失。

3、生理指标监测

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若收缩压<90mmHg或>180mmHg,需立即就医。糖尿病患者应检测指尖血糖,<3.9mmol/L时需补充糖水。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若出现双侧不等大提示颅内病变。

4、物理缓解方法

冷敷:将冰袋置于前额或颈后大椎穴,通过血管收缩改善脑供血;

穴位按压:用力按揉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和翳风穴(耳垂后凹陷处),每穴按压1分钟;

呼吸训练:采用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缓慢呼气8秒,重复3次可激活副交感神经。

在这个被阳光炙烤的季节里,眩晕症如同潜藏的暗流,时刻威胁着健康航船的平稳。通过理解其发生机制、识别早期信号、掌握应急技能,我们完全能够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当您再次感受到夏日微风拂过面颊时,愿这份防护知识能化作无形的保护伞,助您安享清凉一夏。

(赵红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