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发烧就吃头孢,吃了几次就不烧了。”
“我嗓子一痛就拿家里的抗生素吃一两天。”
“每次感冒我都主动要点阿莫西林,吃了才安心。”
这些看似“有经验”的做法,其实正是抗生素滥用的典型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一发烧就想到抗生素,把它当成“万能退烧药”。但事实上,抗生素并不退烧,更不能随便使用。滥用不仅可能导致治疗无效,还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耐药菌滋生、肝肾功能损伤、二重感染甚至生命威胁。
本篇文章将带您科学了解抗生素的真正作用、适用场景、滥用的风险,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守护我们每个人的健康防线。
一、抗生素到底是什么?
抗生素是用于杀灭或抑制细菌的一类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如肺炎、尿路感染、扁桃体炎、伤口感染等。它们对细菌有效,但对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普通感冒、流感、新冠病毒感染——几乎无效。
抗生素≠退烧药,也不是感冒药或止痛药。
常见的抗生素种类包括:
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
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克肟、头孢呋辛)
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红霉素)
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
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每种抗生素的“靶点”不同,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
二、抗生素不能退烧,为什么很多人误以为有效?
发烧是一种症状,常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炎症反应甚至非感染性疾病。
当细菌感染引起发热时,医生可能会联合使用抗生素与退烧药。此时退烧的功劳主要来自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而不是抗生素。
很多人误以为“吃了抗生素退烧了”,其实是因为:
疾病本身已趋缓,自然体温下降;
同时使用了退烧药,但误认为是抗生素起效;
轻度病毒感染本无需用药,发烧本来也会自行好转。
因此,把抗生素当退烧药是一个危险的误区。
三、抗生素滥用的严重后果有哪些?
1. 引发耐药菌,治疗越来越难
细菌是会“进化”的。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素,会促使细菌产生“抗药性”,使原本有效的抗生素逐渐失效。这样的细菌被称为耐药菌。
最典型的就是“超级细菌”:对多种抗生素都有抗药性,治疗困难,甚至无药可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抗生素耐药列为“全球十大公共卫生威胁之一”。
2. 损伤肝肾功能
抗生素在体内代谢和排出主要依赖肝脏和肾脏。滥用会加重其负担,特别是对于老人、慢性病患者,可能引发药物性肝炎、肾功能损伤,甚至急性肝肾衰竭。
3. 导致肠道菌群失衡、二重感染
抗生素在杀灭“坏菌”的同时,也会影响到人体的“好菌”,尤其是肠道中的益生菌群。一旦菌群失衡,容易出现腹泻、口腔溃疡、真菌感染(如阴道念珠菌病)等“二重感染”问题。
4. 干扰疾病判断,延误病情
自行使用抗生素可能掩盖原始病因,造成医生难以判断真实感染来源或错失治疗时机。例如,病毒性感染自行服用抗生素可能短暂改善症状,但一旦并发细菌感染却错过最佳治疗窗口。
四、哪些情况下需要使用抗生素?
并非所有发烧、咳嗽、咽痛都需要用抗生素。医生通常会根据以下标准判断是否应使用:
明确为细菌性感染,例如:
扁桃体化脓性炎症
尿道或膀胱感染
急性细菌性肺炎
细菌性脑膜炎
创伤感染等
通过以下方式进一步确认:
临床表现(如高热持续、白细胞增高、脓性分泌物等)
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辅助检查
细菌培养结果
注意:病毒性感染、过敏性炎症、自限性疾病,不推荐使用抗生素。
五、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1. 遵医嘱使用,勿自行购药
不要因为“以前吃过这个抗生素有效”就自行复用。不同感染需不同抗生素,滥用反而适得其反。
2. 疗程足够,不可擅自停药
抗生素需“打完全套”。症状缓解后也要按疗程完成,以免细菌未清除干净、复燃并形成耐药。
3.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
如胃肠不适、皮疹、肝肾功能异常等,出现严重不适应立即就医。同时避免与酒精、某些保健品同服。
4. 合理保存和处置剩余药品
家中存放抗生素应妥善管理,勿随意留给他人或“下次再用”;过期药物应按规范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六、日常发烧应该怎么处理?
发烧是身体对抗病毒或细菌的防御反应,不等于就是重病或一定要用抗生素。可以先采取以下措施:
多休息,多喝温水,注意保暖;
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烧药(遵医嘱);
若体温持续超过38.5℃或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医生会根据病情判断是否需要抗生素,切忌自行“抢药”服用。
结语
抗生素的发明是人类医学史上的巨大进步,曾拯救无数生命。但这种“利器”必须合理使用,才能持续发挥作用。别再把抗生素当退烧药、感冒药,更不能“备着就吃”“朋友推荐就吃”。滥用一时,后患无穷。保护好我们的抗生素资源,也是在守护我们自己和下一代的健康未来。
(郭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秦皇岛市中医医院) 中药学部 主管药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