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冬交替的门诊大厅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长抱着咳嗽流涕的孩子焦急询问:“医生,快给开点抗生素吧,孩子感冒总不好。” 类似的请求在日常诊疗中屡见不鲜,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抗生素是治疗感冒的 “万能药”,却不知这种认知背后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要弄清抗生素能否治疗感冒,首先得从感冒的病因说起。超过 90% 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比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这些微小的病原体通过空气飞沫进入呼吸道,引发鼻塞、流涕、咽痛、发热等一系列症状。而抗生素,本质上是针对细菌的 “武器”,它能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抑制蛋白质合成等方式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就像钥匙和锁的关系,抗生素这把 “钥匙” 只能打开细菌这把 “锁”,对病毒完全无效。这就是为什么医生常说,普通病毒性感冒不需要用抗生素,用了也起不到治疗作用。
可能有人会疑惑:“我上次感冒吃了抗生素就好了呀?” 这其实是个认知误区。感冒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人在一周左右会自行痊愈,这是人体免疫系统与病毒斗争的结果。抗生素的使用不过是恰逢其会,并非真正发挥了治疗作用。还有些时候,感冒后期可能合并细菌感染,比如出现脓痰、持续高热等症状,这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具抗生素,但这并非是用抗生素治疗感冒本身,而是处理继发的细菌感染。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严重,它就像在人体内埋下一颗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健康危机。最直接也最受关注的后果是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当抗生素被不合理使用时,敏感的细菌会被杀死,但少数具有耐药基因的细菌会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久而久之,这些 “幸存” 的细菌会对一种甚至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变成 “超级细菌”。2016 年,美国就出现过对所有已知抗生素都耐药的超级细菌感染案例,最终导致患者死亡。这种耐药性还会通过基因传递在细菌间扩散,让原本有效的治疗药物逐渐失效,未来我们可能面临 “无药可用” 的困境 —— 一个小小的伤口感染,都可能因为没有敏感抗生素而危及生命。
滥用抗生素还会破坏人体的微生态平衡。我们的肠道、皮肤等部位存在着大量有益菌群,它们参与消化吸收、合成维生素、抵御病原体等重要生理过程,是维护健康的 “隐形卫士”。抗生素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 “不分敌我” 地伤害有益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用了抗生素后会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伪膜性肠炎,出现剧烈腹泻、脱水甚至休克。长期滥用抗生素,还会降低人体免疫力,让身体变得更加脆弱,反而更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对儿童来说,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更为深远。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而抗生素需要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不合理使用会加重肝肾负担,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潜在损伤。此外,儿童时期是免疫系统发育的关键阶段,频繁使用抗生素会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增加过敏、哮喘等疾病的发病风险。有研究显示,过早或频繁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儿童,日后患过敏性疾病的概率比未使用过抗生素的儿童高出 30% 以上。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滥用抗生素,则可能影响胎儿或婴幼儿的健康。某些抗生素如四环素,会影响胎儿的骨骼发育和牙齿生长,导致新生儿牙齿发黄、釉质发育不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损伤胎儿的听神经,导致先天性耳聋。这些伤害往往是不可逆的,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阴影。
除了对个体健康的危害,滥用抗生素还会造成公共卫生安全隐患和医疗资源的浪费。耐药菌的传播不受地域限制,一个人的滥用行为可能让耐药菌通过接触、空气等途径扩散,威胁到更多人的健康。同时,由于耐药菌感染治疗难度大,需要使用更高级、更昂贵的抗生素,甚至采用联合用药方案,这无疑会增加医疗成本,加重个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抗生素滥用呢?作为患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明白抗生素不是 “消炎药”,更不是 “万能药”,感冒时不要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严格遵照医嘱用药,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不服用他人剩余的抗生素。其次,要学会区分感冒类型,普通病毒性感冒只需多休息、多喝水,对症缓解症状即可;如果出现持续高热、脓痰、剧烈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再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伟大发明,它曾拯救了无数生命,但只有合理使用,才能让这把 “双刃剑” 始终发挥积极作用。拒绝滥用抗生素,不仅是对自己健康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的健康承诺。让我们共同守护这宝贵的医疗资源,别让 “救命药” 变成威胁健康的隐患。
(谢芸 开封市中心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