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 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在现代医学视角下是否依然成立?当我们翻开任何一种药品的说明书,总能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找到 “不良反应” 一栏,从轻微的头晕恶心到罕见的过敏性休克,这些描述似乎印证了古人的智慧。但从科学角度看,药物的 “毒性” 本质上是其作用机制的延伸,而副作用的产生则与人体的复杂性密切相关。
药物进入人体后,需要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特定的靶器官或组织,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治疗作用。然而,人体的细胞受体并非孤立存在,许多受体在不同器官中有着相似的结构和功能。例如,常用于缓解过敏症状的抗组胺药,会与鼻腔黏膜上的组胺受体结合以减轻鼻塞,但同时也可能作用于大脑中的同类受体,导致嗜睡等中枢抑制反应。这种 “一石多鸟” 的特性,使得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难免对其他组织产生影响,这正是 “毒性” 的生物学基础。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即使是经过严格临床试验的药物,也无法做到绝对的靶向性,这就为副作用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药物代谢过程中的个体差异,进一步增加了副作用的不确定性。肝脏中的细胞色素 P450 酶系统是药物代谢的主要 “加工厂”,但该酶系统的活性受遗传、年龄、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例如,携带特定基因变异的人群,其体内代谢某种降压药的速度可能只有普通人的十分之一,这会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低血压的风险。而长期饮酒的患者,肝脏酶活性被诱导增强,可能使抗癫痫药物快速失效,引发病情波动。这种代谢差异使得同一种药物在不同人身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安全性特征,也让副作用的完全规避变得异常困难。
临床试验的局限性也决定了药物上市后仍可能出现新的副作用。新药研发过程中,临床试验的样本量通常在数千人左右,且受试者多为病情单一的青壮年。而药物上市后,使用人群扩展到数百万甚至数千万,涵盖了老人、儿童、孕妇以及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这部分人群在临床试验中往往被排除在外。例如,某种用于治疗关节炎的新药,在临床试验中仅发现轻微的胃肠道不适,但在老年患者群体中却出现了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 这并非药物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是特殊人群的生理特点放大了潜在风险。据统计,约 30% 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是在上市后监测中才被发现的,这充分说明药物的安全性评估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
虽然副作用难以完全避免,但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多种手段来降低其发生风险。精准医学通过基因检测技术,提前预测患者对特定药物的代谢类型和不良反应风险,实现 “量体裁衣” 式的用药方案。例如,癌症患者在使用靶向药物前进行基因检测,可显著降低皮疹、腹泻等副作用的发生率。同时,药物剂型的革新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缓释制剂通过控制药物释放速度,避免血药浓度剧烈波动;靶向制剂则利用纳米载体将药物精准递送到病变部位,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影响。这些技术进步使得药物在保持疗效的同时,安全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对于普通患者而言,科学用药是减少副作用的关键。这包括严格遵照医嘱服药,不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详细告知医生自身的过敏史、用药史和基础疾病,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用药期间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如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值得注意的是,中药同样存在副作用风险,部分中药成分如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是药三分毒” 的科学本质,是药物与人体复杂相互作用的客观反映。完全无副作用的药物如同绝对安全的交通工具一样,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对药物副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防控手段日益精准,这使得药物治疗的风险效益比持续优化。对于患者而言,既要认识到药物的潜在风险,不盲目用药;也要相信现代医学的防控能力,不因噎废食。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作用,降低不良反应风险,这正是对 “是药三分毒” 这句古训的现代诠释。
(谢芸 开封市中心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