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术室门口,医护人员总会反复询问患者:“您叫什么名字?今天做哪个部位的手术?”这个看似简单的流程,实则是保障手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在医疗差错导致的不良事件中,约15%与患者身份或手术部位错误相关。术前的双重确认,正是为了杜绝这类本可避免的风险。
为什么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风险?
医疗环境的复杂性,让患者身份识别存在诸多挑战:
-信息传递环节多:从门诊挂号、住院登记到术前准备,患者信息需经过多个科室传递,任何一环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信息偏差。例如,同名患者的病历若未仔细区分,就可能被误读。
-患者状态特殊:术前紧张、禁食禁水导致的虚弱,或麻醉前用药引起的意识模糊,都可能使患者无法准确回应问题。儿童、老年痴呆患者等特殊群体,更需要依赖家属和病历信息交叉核对。
-紧急手术的压力:在创伤急救等紧急情况下,医护人员需在短时间内完成多项操作,匆忙中可能忽略核对流程。但恰恰是这类手术,一旦出现部位错误,后果往往更严重。
-多部位手术的复杂性:当患者需要同时处理多个部位的问题(如双侧疝气、多处骨折),若未明确标记手术侧别,可能导致术式与预期不符。
手术部位错误的代价有多沉重?
手术部位错误被称为“永不应该发生的事件”,其后果往往难以挽回:
-身体伤害:错误切除健康器官、在非病变部位开刀,不仅让患者承受额外创伤,还可能延误真正需要治疗的疾病。例如,误将健康肾脏切除的患者,余生可能需要依赖透析维持生命。
-心理创伤:这类医疗差错会摧毁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引发长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经历过手术部位错误的患者,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高达40%。
-医疗资源浪费:错误手术不仅需要二次手术纠正,还可能引发并发症,显著增加治疗成本。美国医疗机构联合委员会的统计显示,每起手术部位错误事件平均造成约25万美元的额外医疗支出。
双重确认如何构建安全网?
术前核对姓名和手术部位,并非简单的“问与答”,而是一套标准化流程:
-主动核对与被动确认结合:医护人员会先查看病历、腕带等书面信息,再主动询问患者姓名和手术部位,两者一致才能进入下一步。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则需与家属、病历、影像资料多方核对。
-手术部位标记制度:术前由主刀医生在手术部位用专用记号笔标记,标记时需患者或家属确认。例如,膝关节置换手术会在待手术的肢体上画“√”,并注明“左”或“右”。
-团队共同核对:手术开始前,麻醉师、手术护士、主刀医生会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手术名称、手术部位”,三方确认无误后,方可启动麻醉和手术。这一环节被称为“手术安全核查”,是全球医疗机构的强制流程。
-技术手段辅助:部分医院引入条码扫描、RFID腕带等技术,通过电子系统自动比对患者信息,减少人为核对的疏漏。但技术只是辅助,最终仍需医护人员的主动确认。
患者和家属能做些什么?
术前核对不仅是医护人员的责任,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也至关重要:
-术前清晰沟通:住院后确认腕带信息与本人一致,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术前谈话时,主动向医生确认手术部位,尤其是双侧器官(如眼睛、肾脏)或对称部位(如肢体)。
-关注标记信息:查看手术部位的标记是否与预期一致,若发现标记错误或未标记,及时向医护人员提出。
-术中保持清醒时配合:麻醉前若意识清醒,认真回答医护人员的核对问题,避免因紧张而含糊回应。
-特殊情况主动提醒:若患者有认知障碍、听力下降等问题,家属需提前告知医护人员,并在核对环节主动协助确认。
从教训到制度:背后的安全理念
术前核对制度的建立,源于无数惨痛教训。2004年,美国发生一起著名的“错误截肢事件”:一名患者因左腿坏死需要手术,却被误截了健康的右腿。这一事件推动了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checklist》的诞生,其中明确将“确认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列为核心步骤。
在我国,国家卫健委也将术前核对纳入《患者安全目标》,要求所有医疗机构严格执行。这一流程看似繁琐,却是用制度防范风险的体现——医疗安全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每一个细节的严谨。
当医护人员再次询问“您叫什么名字?做哪个部位的手术”时,请耐心配合。这简单的问答之间,承载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每一台手术零差错的承诺。
(贾红丽 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