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为啥手术要核对身份?安全核查不能少

2025-07-15 15:5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手术室门外,患者常会经历一道看似重复的流程:医护人员手持病历,反复询问姓名、年龄、手术部位,甚至展示腕带信息并要求患者确认。这一场景可能让部分人感到繁琐,但其背后是医疗领域用无数教训换来的“安全铁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本文将从医学史、临床风险、技术手段三个维度,解析手术身份核对的必要性及其如何筑牢生命防线。

一、历史教训:那些因身份错误引发的医疗悲剧

手术身份核对的严格性源于医疗史上触目惊心的案例。这些事件虽是个例,却暴露了医疗系统中潜在的脆弱环节,推动全球医疗机构将身份核查列为手术“必修课”。

1. 左侧变右侧:一场因沟通失误导致的“错误手术”

20世纪90年代,某国医院发生一起震惊医疗界的案件:一名患者因左侧膝关节疼痛入院,手术记录、麻醉单均明确标注“左膝关节镜检”,但主刀医生在未核对患者身份的情况下,凭记忆直接对右膝进行了操作。术后患者疼痛未缓解,才发现手术部位完全错误。进一步调查显示,术前病房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时,曾口头确认“右侧”,但未形成书面记录,导致信息传递断裂。

深层原因:该事件暴露了医疗流程中的“记忆依赖”风险。人类大脑在高压环境下易受干扰,仅凭口头确认或记忆执行关键操作,极易因疲劳、分心或习惯性动作导致错误。

2. 姓名混淆:两份病历引发的“张冠李戴”

2010年,某三甲医院发生一起因姓名相似导致的手术错误:两名患者同日入院,姓名仅一字之差(“张伟”与“张伟峰”),且均需进行“阑尾切除术”。术前准备时,护士误将“张伟峰”的术前标记贴在了“张伟”的腹部,主刀医生未再次核对身份,直接对“张伟”实施了手术。术后发现患者并无阑尾炎,而真正的“张伟峰”因未及时手术导致阑尾穿孔。

制度缺陷:此案例凸显了单一信息核对(如仅核对姓名)的局限性。同名、同音或信息相似患者需通过多维度标识(如腕带、病历号、照片)进行区分,避免“以名取人”的误区。

二、临床风险:手术错误的“高代价”与“低容错”

手术室是医疗风险最集中的场景之一。一次身份核对失误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其后果远超普通医疗差错。

1. 手术部位错误:从“微创”到“致残”的代价

手术部位错误是身份核查失误的典型后果。例如,本应切除左肺结节的患者,若被误切右肺,不仅失去治疗机会,还可能因健康肺组织损失导致呼吸衰竭;骨科手术中,若将本应固定的左腿误为右腿,患者需承受二次手术痛苦,甚至留下永久性残疾。

数据警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约发生1300万例医疗差错,其中手术部位错误占比虽不足1%,但后果严重性远高于其他差错。美国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数据显示,手术部位错误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延长12天,死亡率增加3倍。

2. 患者身份混淆:从“误诊”到“误治”的恶性循环

患者身份混淆可能导致治疗对象错误。例如,需输血的患者若被误认为另一名血型不符的患者,可能引发致命溶血反应;化疗药物若误输给健康患者,会造成不可逆的器官损伤。

案例延伸:2018年,某国医院因未核对患者身份,将本应给予A患者的抗癌药物输给了B患者(B患者为健康体检者)。B患者随后出现严重骨髓抑制,需长期住院治疗,而A患者因未及时用药导致肿瘤进展。此事件引发医疗诉讼,医院赔偿金额超千万美元。

3. 手术团队信任危机:从“个体失误”到“系统崩溃”

身份核查失误不仅伤害患者,还会摧毁手术团队的信任基础。主刀医生可能因一次错误承受职业声誉损失,护士可能面临法律追责,而整个医院的管理体系也会被质疑。这种信任崩塌可能导致团队凝聚力下降,甚至引发医护人员离职潮。

社会影响:医疗差错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常引发公众对医疗安全的恐慌。例如,某起手术部位错误事件被报道后,该医院当月手术量下降40%,患者转诊率上升25%,直接经济损失超千万元。

三、安全核查:从“形式主义”到“生命防线”的进化

为杜绝手术身份错误,全球医疗机构逐步建立了一套标准化、多环节的核查体系,其核心是“三方核查”与“双重确认”。

1. 三方核查:麻醉前、切皮前、离室前的“三重保险”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出的《手术安全核查表》要求,手术团队必须在三个关键节点进行身份核查:

麻醉前:由麻醉医生主导,核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麻醉方式、过敏史等信息;

切皮前:由主刀医生主导,再次确认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术式,并邀请患者参与核对(如清醒患者需口头确认);

离室前:由巡回护士主导,核对手术物品(如纱布、器械)数量,确保无遗留体内,并确认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科学依据:研究显示,实施三方核查后,手术部位错误发生率下降62%,患者死亡率降低40%。其效果源于“分散责任”到“集中确认”的转变——每个环节由不同角色主导,避免单一人员疏忽导致全流程失控。

2. 双重确认:从“口头核对”到“物理标识”的升级

为避免口头核对的信息失真,现代手术室采用“腕带+标记”的双重确认法:

腕带信息:患者入院时佩戴含姓名、病历号、血型、过敏史等信息的腕带,手术前需认真核对

手术标记:主刀医生需用不褪色标记笔在患者手术部位画“→”或“X”,并标注“左”“右”等方向词,标记需患者或家属参与确认。

3. 患者参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监督”的转变

现代医疗理念强调患者是安全核查的“第一责任人”。手术前,医护人员会鼓励患者记住自己的姓名、手术部位和术式,并在核查时主动提问,“主动监督”模式可显著提升核查准确性。

临床效果:一项针对500例手术的研究显示,当患者参与核查时,身份错误发生率从0.8%降至0.2%,患者满意度提升35%。其原理在于,患者对自身信息的关注度远高于医护人员,能快速发现细微差异(如姓名中的同音字)。

四、结语

手术身份核对不是“走过场”,而是医疗系统中“防错于未然”的智慧设计。从历史教训到现代制度,从三方核查到患者参与,每一道流程、每一次确认,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对于患者而言,理解并配合身份核查,是维护自身权益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医护人员而言,严格执行核查制度,是践行“不伤害”原则的“职业底线”。在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中,手术安全核查正从“被动纠错”向“主动预防”进化,为每一台手术筑起无懈可击的生命屏障。

(任冰丽 焦作市中站区人民医院 手术室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