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患者躺在手术床上,感受到手术室特有的低温时,常会疑惑:“为什么手术室这么冷?”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温度设置,实则是医学科学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安全准则。手术室的温度控制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感染防控、医疗设备运行、医护人员状态及患者安全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
一、感染防控:低温是细菌的“天然抑制剂”
手术室的核心目标是创造无菌环境,避免术后感染。细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繁殖速度极快,而低温能显著抑制其活性。根据《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手术室温度需严格控制在21℃至25℃,湿度保持在30%至60%。这一范围既能减少空气中悬浮微生物的数量,又能防止湿度过高导致细菌滋生。
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从22℃升至28℃时,空气中细菌浓度可增加3倍以上。手术过程中,患者皮肤消毒、组织暴露等环节均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而低温环境能有效降低切口周围细菌的存活率。例如,在心脏手术中,低温环境(通常20℃至22℃)可进一步减少血液中细菌的繁殖,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概率。
二、医疗设备与药品:低温保障精准运行
手术室配备的麻醉机、移动dr机、电刀等精密设备,对温度极为敏感。多数设备在15℃至30℃范围内运行最稳定,若室温过高,设备可能因过热出现故障,甚至影响手术进程,而低温环境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确保其精准运行。
药品稳定性:部分手术用药(如局部麻醉药、血管活性药物)需在低温下保存,以维持药效。若手术室温度过高,药品可能提前失效,增加术中风险。例如,肾上腺素在高温下易分解,导致其升压效果减弱,可能引发患者血压波动。
三、医护人员状态:低温提升专注力与操作精度
一台复杂手术可能持续数小时,医护人员需全程穿着厚重的无菌手术衣、多层手套及防护装备。若室温过高,体表热量难以散发,易导致脱水、中暑,甚至因汗水浸湿衣物污染无菌区域。低温环境能帮助医护人员保持清醒和专注,减少疲劳感,从而提升手术操作的精准度。
生理影响:人体在22℃至24℃环境中,核心体温稳定,代谢率适中,有利于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研究显示,当室温超过26℃时,医护人员的操作失误率可上升15%,而低温环境能将这一风险降低至5%以下。此外,低温还能减少手部出汗,避免手术器械因手滑而脱落,进一步保障手术安全。
四、患者安全:低温与保温措施的平衡
尽管低温对感染防控和手术操作至关重要,但患者常因禁食禁水、体表暴露及情绪紧张而感到寒冷。为平衡这一矛盾,手术室采取多重保温措施:
术前准备:手术前一天,医护人员会通过细致的术前访视,告知患者手术室温度设置的原因,缓解其紧张情绪。情绪稳定有助于减少因焦虑引发的体温下降。
术中保温:恒温毯通过传导使体温升高的装置,维持患者核心体温在36℃至37℃。
液体加热:对术中输入的静脉液体提前预热至37℃,避免低温液体导致患者失温。
保温被与覆盖物:在非手术区域加盖保温被,减少热量散失。
特殊人群调整:
老年人:因代谢率低,体温调节能力弱,术中需密切监测体温,必要时提高室温至24℃至25℃。
新生儿与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手术室温度需控制在25℃至28℃,并使用专用保温设备。
五、不同手术类型的温度差异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需求,手术室温度会进行动态调整:
神经外科手术:需保持室温在22℃至23℃,以减少脑组织代谢,降低颅内压。同时,低温环境能减少脑脊液蒸发,保持手术视野清晰。
椎体成型或关节置换手术:使用骨水泥阶段手术室温度需调至18°c至20°c,防止温度过高,缩短骨水泥凝固时间,影响手术进行。
六、季节与地域的灵活调整
手术室温度控制需结合季节和地域特点进行灵活调整:
夏季:外界气温高,手术室需加强空调系统运行,确保室温不超过25℃。同时,需定期检查空调滤网,避免细菌滋生。
冬季:外界气温低,手术室温度需适当提高至22℃至24℃,但不宜过高,以免影响无菌状态。此外,需注意患者体表消毒时的保暖,避免因寒冷诱发感冒。
七、结语:低温背后的科学关怀
手术室的低温环境,是医学科学对感染防控、设备运行、医护人员状态及患者安全的综合考量。尽管患者可能因寒冷感到不适,但医护人员通过恒温毯、液体加热等保温措施,全力保障其核心体温稳定。这一看似“冰冷”的设置,实则是对患者生命安全的温暖守护。理解手术室温度控制的原因,能帮助患者减少焦虑,以更平和的心态迎接手术,共同跨越生命中的这道“寒冬”。
(任冰丽 焦作市中站区人民医院 手术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