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严重疾病。一旦发生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庭往往面临巨大的身心压力和经济负担。而脑卒中后的二级预防用药,就像是一道坚固的防线,为患者抵御复发风险,守护健康生活。
一、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血小板的“管控者”
血小板在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脑卒中后,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更容易聚集形成血栓,再次堵塞脑血管。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它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 - 1(COX - 1),减少血栓素 A₂的合成,从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一般来说,小剂量阿司匹林(如 75 - 150 毫克/日)即可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且价格相对低廉,使用广泛。然而,部分患者可能对阿司匹林存在胃肠道不适、过敏等不良反应。
氯吡格雷是另一种重要的抗血小板药物,它通过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以及抑制 ADP 介导的糖蛋白 GPⅡb/Ⅲa 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或使用阿司匹林期间仍发生缺血性事件的患者,氯吡格雷可作为替代或联合用药。但氯吡格雷的价格相对较高,且可能存在出血风险。
二、他汀类药物:血脂的“调节师”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升高,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降低 LDL - C 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是他汀类药物的代表。它们通过抑制肝脏内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HMG - 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同时上调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加速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谢,从而降低血脂水平。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等多效性作用,有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需要注意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水平,因为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损害和肌肉疼痛等不良反应。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降压药物:血压的“稳定器”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血压对于预防脑卒中复发至关重要。降压药物种类繁多,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通过排钠利尿,减少血容量,从而降低血压。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需注意补钾。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来降压,适用于合并冠心病、心房颤动等患者,但可能引起心动过缓、乏力等不良反应。
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通道,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这类药物对老年患者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疗效较好,且副作用相对较少。ACEI 和 ARB 类药物如依那普利、缬沙坦等,不仅能有效降压,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尿蛋白等,对合并糖尿病、肾病等患者的肾脏有保护作用,但可能引起干咳(ACEI 类)或血钾升高(ARB 类)等不良反应。
四、综合管理与定期随访
脑卒中后的二级预防用药并非简单的药物堆砌,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卒中类型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也至关重要,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定期随访是二级预防的关键环节。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血压、血脂、血糖、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和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医生还会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脑卒中后二级预防用药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降压药物等,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随访,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在康复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重新拥抱健康生活。
(王晓芳 灵宝市五亩乡卫生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