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运动损伤康复训练:循序渐进,重拾运动活力

2025-03-16 11:0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当今社会,运动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跑步、健身、球类运动等,不仅能让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能带来愉悦的心情。然而,在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的同时,运动损伤也时有发生。扭伤、拉伤、骨折等,这些损伤不仅会让我们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还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和运动计划。那么,当遭遇运动损伤后,我们该如何进行康复训练,重新找回运动的活力呢?

认识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软组织损伤、关节损伤和骨折等。软组织损伤包括肌肉拉伤、肌腱损伤、韧带扭伤等,通常是由于运动时姿势不当、过度用力或突然的外力作用引起的。关节损伤如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肩关节脱位等,往往与运动中的扭转、碰撞等动作有关。而骨折则是比较严重的运动损伤,多由强大的外力直接作用导致。

不同类型的运动损伤,其症状和恢复时间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轻度的软组织损伤可能只表现为局部的疼痛、肿胀和轻微的活动受限,经过适当的休息和治疗,几周内就可以恢复。而严重的关节损伤或骨折,则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康复。

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康复训练对于运动损伤的恢复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促进损伤部位的愈合,减轻疼痛和肿胀,还能帮助我们恢复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降低再次受伤的风险。

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我们可以增强受伤部位周围的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的稳定性。例如,在膝关节损伤后,进行股四头肌的力量训练可以帮助减轻膝关节的压力,促进关节的恢复。同时,康复训练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为损伤组织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其修复和再生。

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原则

急性期:制动与消肿

在运动损伤发生后的急性期(通常是受伤后的24-72小时),首要任务是制动和消肿。此时应立即停止运动,避免受伤部位再次受到损伤。可以采用冰敷的方法,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3-4次,以减轻疼痛和肿胀。同时,将受伤部位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在这个阶段,应避免进行剧烈的运动和按摩,以免加重损伤。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肌肉收缩练习,如受伤肢体的等长收缩,即在不引起关节活动的情况下,收缩肌肉,以保持肌肉的张力。

亚急性期:恢复关节活动度

急性期过后,进入亚急性期(一般是受伤后的3-7天),此时肿胀和疼痛会有所减轻,可以开始进行一些温和的康复训练,以恢复关节的活动度。

可以进行一些主动或被动的关节活动练习,如缓慢地屈伸、旋转关节等。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幅度和力度,避免引起疼痛。同时,可以配合一些物理治疗方法,如热敷、按摩、理疗等,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恢复期:增强肌肉力量

随着损伤的进一步恢复,进入恢复期(通常是受伤后的1-3个月),此时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但肌肉力量还比较薄弱,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肌肉力量训练。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器械进行训练,如哑铃、弹力带等。从较轻的重量开始,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例如,对于腿部肌肉损伤,可以进行深蹲、腿弯举等练习;对于肩部肌肉损伤,可以进行俯卧撑、肩推等练习。

在进行肌肉力量训练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动作规范,避免再次受伤。同时,要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和频率,给肌肉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重返运动期:功能训练与适应性训练

当肌肉力量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进入重返运动期。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功能训练和适应性训练,以确保能够安全地重返运动。

功能训练主要是模拟实际运动中的动作和场景,进行专项的训练。例如,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说,可以进行投篮、传球、运球等练习;对于跑步爱好者来说,可以进行变速跑、爬坡跑等练习。

适应性训练则是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间,让身体逐渐适应运动的负荷。可以从低强度的运动开始,如慢跑、游泳等,然后逐渐过渡到正常的运动水平。

注意事项

在进行运动损伤康复训练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遵循医生的建议:康复训练应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损伤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2.注意休息: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给身体足够的时间来恢复和修复。

3.保持良好的心态:运动损伤的恢复需要时间,不要急于求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逐渐恢复。

4.加强预防:在康复后,要加强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拉伸,注意运动姿势和方法,避免再次发生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并不可怕,只要我们遵循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原则,积极配合治疗,就一定能够重拾运动活力,再次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让我们在运动的道路上,健康前行。

(曹晶 郑州市中心医院 康复治疗部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