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这一意外常让人陷入“伤筋动骨一百天”的漫长修复期。然而,科学的术后康复护理能加速恢复进程,助力患者重拾活力。
一、早期:消肿止痛,稳固根基
术后初期,伤口疼痛与肿胀是首要挑战。护理上,需抬高患肢,使其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例如小腿骨折术后,将腿部垫高,能有效缓解局部充血。同时,密切观察伤口情况,有无渗血、渗液,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疼痛管理不容忽视,按医嘱给予止痛药物,精准把握用药时间与剂量,既能缓解患者痛苦,又避免影响恢复。在不影响伤口的前提下,可对患肢周围肌肉进行轻柔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挤压骨折部位。
此外,未受伤部位的适度活动也至关重要。鼓励患者进行简单的关节活动,如手指、脚趾的屈伸,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预防因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为后续康复打下基础。
二、中期:骨痂形成,循序渐进随着时间推移,骨折处开始形成骨痂,此时康复重点转向关节活动度与肌力恢复。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开展被动关节活动,如使用 CPM 机(持续被动运动装置)辅助膝关节、肘关节等大关节屈伸,预防关节僵硬与粘连。
主动锻炼同步跟进,从轻微的肌肉收缩练习过渡到小幅度的关节自主活动。以股骨骨折为例,患者可尝试进行踝泵运动,用力屈伸踝关节,带动下肢肌肉收缩舒张,增强肌肉力量,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注意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暴力拉扯,防止二次损伤。
营养支持贯穿始终,多摄入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 D 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肉、豆制品等,为骨痂生长提供充足原料。定期复查 X 光片,直观了解骨折愈合进度,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三、后期:功能重塑,回归生活
当骨折基本愈合,进入后期康复阶段,重点提升患肢功能,使其尽可能恢复日常活动能力。此时,负重训练有序展开,从部分负重开始,如拄拐行走,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负重程度,直至完全负重。
对于上肢骨折,模拟日常生活动作进行精细训练,像抓握物品、扭转门把手等,强化手部灵活性与协调性;下肢骨折则侧重行走姿态矫正、上下楼梯练习,克服步态异常。心理疏导同样关键,长时间康复可能让患者产生焦虑、沮丧情绪,家人与医护人员应给予充分鼓励,帮助树立康复信心。
康复期间,还需警惕一些潜在问题。如长期制动引发的肌肉萎缩,除前面提及的锻炼手段外,可配合物理治疗,如热敷、电刺激等,激发肌肉活性。若出现关节活动受限、肿胀反复等情况,及时复诊,查找原因,调整策略。
骨折术后康复是一场持久战,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目标与要点。从术后初期的消肿止痛、中期的骨痂巩固到后期的功能重塑,科学护理全程护航。患者与医护人员紧密配合,遵循康复规律,方能化解“伤筋动骨”危机,实现活力重生,重新拥抱健康生活。
(李晶晶 台前新区医院 外科 副主任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