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脏疾病的家族里,重症心肌炎虽然不像冠心病、高血压那样广为人知,但其凶险程度却不容小觑。这种疾病常常隐匿起病,却能在短时间内对心脏造成致命打击,甚至危及生命。了解重症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对于守护生命健康意义重大。
一、什么是重症心肌炎?
心肌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性病变。当炎症反应剧烈,严重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与功能时,便发展为重症心肌炎。引发重症心肌炎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如柯萨奇B组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入侵人体后,不仅直接攻击心肌细胞,还会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对心肌产生免疫损伤;细菌、真菌、螺旋体等病原体感染也可能诱发。此外,药物过敏、毒物接触、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同样会导致重症心肌炎的发生。
二、重症心肌炎的危害:为何不可小觑?
(一)心脏功能急剧衰退
正常情况下,心脏规律地收缩和舒张,为全身输送血液。重症心肌炎发生时,大量心肌细胞受损,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严重下降。轻者可能出现乏力、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重者会迅速发展为心力衰竭,表现为严重的呼吸困难,即使端坐呼吸也难以缓解,咳粉红色泡沫痰,全身水肿等。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心脏功能持续恶化,患者将面临生命危险。
(二)致命性心律失常
心肌细胞受损会扰乱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导致心律失常。重症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心动过速,如室性心动过速,心脏跳动速度极快,却无法有效泵血;也可能出现严重的心动过缓,甚至心脏停搏。这些致命性心律失常一旦发生,若不能得到及时救治,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猝死。
(三)引发心源性休克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满足身体各器官的血液供应,会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引发心源性休克。此时,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量减少、意识模糊等症状,全身重要器官如大脑、肾脏等因缺血而功能衰竭,进一步加重病情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三、重症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识别危险信号
重症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多样,且个体差异较大。在发病初期,症状往往与感冒相似,如发热、咽痛、咳嗽、流涕、肌肉酸痛等,这使得很多患者误以为只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感冒药,从而延误治疗。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心脏相关症状,如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活动后症状明显加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头晕、黑矇(眼前发黑),严重者甚至会突然晕倒。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尤其是在感冒或感染后短时间内出现心脏不适,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排查重症心肌炎的可能。
四、重症心肌炎的诊断与治疗
(一)诊断方法
医生会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进行诊断。体格检查时,可能发现心脏扩大、心率异常、心音减弱等;心电图检查能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改变;血液检查可显示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心脏超声检查能直观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必要时,还会进行心脏磁共振成像(MRI)或心肌活检,以明确心肌炎症的程度和范围。
(二)治疗手段
1.一般治疗: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减少心脏负担,休息时间可能长达数月,直至心脏功能恢复。同时,加强营养支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促进心肌修复。
2.药物治疗:针对病毒感染,可能使用抗病毒药物;为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减轻心肌损伤,会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等进行治疗。
3.生命支持治疗:在病情危重阶段,常需借助生命支持手段维持生命。如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暂时替代心脏和肺的功能,为心脏和肺的恢复争取时间;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心脏泵血,改善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五、重症心肌炎的预防
(一)增强免疫力
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增强免疫力的基础。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瑜伽等,增强体质。
(二)预防感染
病毒感染是重症心肌炎的主要诱因,预防感染至关重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及时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降低感染风险。
(三)重视身体信号
当出现感冒、发热等感染症状后,如果身体出现心悸、胸闷等心脏不适,不要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检查,排查心肌炎的可能。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以及既往有心脏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
重症心肌炎如同隐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起病隐匿却来势汹汹。了解其相关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及时识别危险信号并积极治疗,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其对生命健康的威胁。每一颗健康跳动的心脏都值得我们用心守护,重视重症心肌炎,就是为生命健康筑起坚实的防线。
(郭一晓 林州市人民医院 急诊科(急诊重症)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