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熬夜加班、焦虑失眠已成为许多人的常态。手机、电脑的蓝光诱惑,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越熬越累,越累越焦虑”的恶性循环。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志,长期熬夜与焦虑会直接损耗心气心血,扰乱心神,甚至引发心悸、胸闷、失眠等心脏及情志问题。如何用中医智慧养心安神?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答案。
一、熬夜、焦虑如何伤“心”?
(一)熬夜耗伤气血,扰乱心神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夜晚属阴,人体阳气应潜藏于内,以养肝血、养心阴。熬夜打破了这种自然规律,使阳气持续消耗而无法敛藏,导致心血暗耗。长期熬夜还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血不能及时濡养心脉,进而出现心悸、心慌等症状。此外,夜晚本是心神归位、安养的时间,熬夜使心神不得安宁,容易引发失眠、多梦,长期可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二)焦虑肝郁气滞,伤及心脾
焦虑在中医属于情志致病范畴,与肝、心、脾三脏关系密切。长期焦虑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肝木克脾土,肝郁还会影响脾胃运化,导致气血生化无源,无法濡养心脉。同时,心主神明,过度焦虑会扰动心神,出现心烦、失眠、多梦等症状。若焦虑情绪持续得不到缓解,还可能引发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
二、中医养心安神的智慧
(一)饮食调理:药食同源补心气
1.补心血食材:桂圆肉性温味甘,归心、脾经,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适合心血不足导致的心悸失眠,可直接食用,也可搭配红枣、枸杞煮成甜汤。莲子入心、脾、肾经,能养心安神、交通心肾,尤其适合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与百合、小米煮粥食用,安神效果更佳。
2.疏肝解郁食材:佛手、玫瑰花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作用。取3-5克佛手或玫瑰花,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可缓解焦虑引起的肝郁气滞。此外,陈皮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搭配山楂、荷叶煮水,既能疏肝,又有助于降低血脂,保护心血管。
3.养心安神药膳:酸枣仁粥是经典的养心安神食疗方。将酸枣仁捣碎煎汁,去渣后与粳米同煮,酸枣仁能养心阴、益肝血、安心神,适合失眠多梦、心悸怔忡者食用。柏子仁炖猪心也有很好的养心安神效果,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与猪心同炖,以脏补脏,可改善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慌、失眠。
(二)穴位按摩:疏通经络调心神
1.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是心包经的重要穴位。心包经代心受邪,按摩内关穴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对心悸、胸闷、失眠等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每天早晚用拇指按压两侧内关穴,每次1-2分钟,以酸胀感为宜。
2.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是心经的原穴。按摩神门穴能养心安神、补益心气,可缓解焦虑、失眠、健忘等症状。睡前用食指指腹按揉神门穴3-5分钟,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3.太冲穴: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为肝经原穴。太冲穴具有疏肝理气、平肝潜阳的功效,焦虑时按揉此穴可缓解情绪,改善肝郁气滞引起的心烦易怒。每天按摩太冲穴2-3次,每次2-3分钟,可配合泡脚后进行,效果更佳。
(三)情志调节:身心同调安脏腑
1.冥想与深呼吸:中医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通过冥想和深呼吸可调节情志,使心神安宁。每天抽出15-20分钟,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盘腿而坐,闭上双眼,专注于呼吸,排除杂念。吸气时想象清新之气充满全身,呼气时将烦恼、焦虑排出体外,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焦虑情绪。
2.五音疗法:根据中医“五音入五脏”理论,宫、商、角、徵、羽对应脾、肺、肝、心、肾。养心可多听徵调式音乐,如《紫竹调》《喜洋洋》等,这类音乐旋律欢快活泼,能振奋心气,调节情绪。每天听30分钟左右,可在工作间隙或睡前进行,帮助舒缓压力,放松心情。
3.运动疏肝:适当运动有助于疏解肝郁,促进气血流通。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动作,通过脊柱的旋转、屈伸,刺激心经和心包经,可清心泻火、安神定志。太极拳以柔克刚,动作舒缓,能调节呼吸,平和心态,长期练习可改善睡眠,增强心肺功能。
(四)中药调理:辨证论治护心脉
对于熬夜、焦虑导致症状较为严重者,可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中药调理。心血不足者,可用归脾汤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龙眼肉、当归养血安神,茯苓、远志宁心安神;肝郁化火引起的失眠焦虑,可用丹栀逍遥散,以柴胡、白芍疏肝解郁,丹皮、栀子清热泻火。但中药调理需辨证准确,不可自行盲目用药。
熬夜与焦虑对心脏和心神的伤害并非一朝一夕,但只要掌握中医养心安神的方法,从日常饮食、穴位按摩、情志调节等方面着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逐渐修复受损的心气心血,让心神归位,重获身心的安宁与健康。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
(郭金聚 许昌龙耀医院 心内科 主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