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秋冬,天气转凉,不少人会被关节疼痛困扰,尤其是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疼痛愈发明显。这种遇冷加重的关节疼痛,在中医里多被归为风寒湿痹范畴。风寒湿痹并非小问题,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严重时还会影响关节功能,甚至导致关节畸形。了解相关知识,掌握中医缓解方法,对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一、认识风寒湿痹
中医认为,风寒湿痹是风、寒、湿三种邪气杂至,侵袭人体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闭阻而引发的病症。《黄帝内经》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邪善行而数变,寒邪收引凝滞,湿邪黏滞重浊,三种邪气相互作用,使关节、肌肉出现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风寒湿痹的症状有肢体关节疼痛,这是最主要的症状,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刺痛或剧痛,遇冷、遇寒加重,得热则舒;疼痛部位游走不定,在多个关节间转移,也可能固定在某个关节;还会感觉肢体关节沉重、酸楚,像被重物压迫,活动时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严重时关节肿胀,皮肤温度升高。此外,部分患者还会有肌肉麻木、畏寒怕冷、肢体困重等症状。
二、中医调理方法
(一)中药调理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开出个性化的药方。常用的中药有独活、羌活、防风、细辛、秦艽、桑枝、薏苡仁等,这些药物具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功效。比如,对于风邪偏盛的行痹,疼痛游走不定,可选用防风汤加减,方中防风、羌活、独活等祛风通络;寒邪偏盛的痛痹,疼痛剧烈、遇寒加重,乌头汤是常用方剂,其中川乌、草乌等能温经散寒止痛;湿邪偏盛的着痹,关节疼痛重着、肿胀,薏苡仁汤较为合适,以薏苡仁、苍术等药物祛湿通络。中药调理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二)针灸推拿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祛风散寒。常用穴位有大椎、风门、肺俞、膈俞、血海、足三里等。大椎是督脉穴位,能振奋阳气、散寒解表;风门可祛风解表、宣肺止咳;肺俞可调节肺脏功能,增强卫外功能;膈俞有活血化瘀作用;血海能养血活血;足三里可健脾益胃、扶正培元。专业针灸师会根据患者情况,采用适当针法和手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
推拿按摩也能缓解症状,通过手法作用于关节、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常见手法有揉法、按法、推法、拿法、拨法等。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关节和肌肉。
(三)艾灸拔罐
艾灸利用艾草的纯阳之力,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达到祛风散寒、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常用艾灸方法有艾条灸、艾柱灸、艾灸盒灸等。如用艾条灸足三里,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穴位皮肤2-3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灸15-20分钟,以皮肤红晕为度。艾灸时要注意防止烫伤,皮肤破溃、过敏者不宜艾灸。
拔罐能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上,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拔出体内湿气和寒气。常用拔罐方法有火罐、气罐等。如在疼痛关节周围拔罐,可选择大小合适的火罐,用闪火法将火罐吸附在皮肤上,留罐10-15分钟。拔罐时要注意避免烫伤,皮肤有破损、感染或体质虚弱者慎用。
三、日常防护措施
(一)避寒保暖
寒邪是导致风寒湿痹加重的重要因素,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关节保暖,根据天气增减衣物,避免受寒、受潮。寒冷季节,可佩戴护膝、护腕、护腰等保暖用品,保护关节。夏季使用空调、风扇时,不要让冷风直吹关节,室内温度不宜过低。
(二)适度运动
适当运动能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症状。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和运动损伤。推荐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健身运动,这些运动动作缓慢、柔和,能活动关节,增强肌肉力量,调节气息。以八段锦为例,其每组动作都有特定功效,如“双手托天理三焦”可拉伸脊柱,调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能锻炼上肢力量,改善肩部关节功能。每周可进行3-5次运动,每次30-60分钟。
(三)饮食调理
饮食上,减少生冷、油腻食物摄入,多吃温热性、具有祛风散寒、除湿功效的食物。如生姜、葱、蒜、胡椒等可祛风散寒,促进血液循环;薏苡仁、红豆、芡实等能祛湿健脾;羊肉、牛肉、桂圆等可温补阳气,驱散寒邪。可制作生姜红枣茶,将生姜切片,与红枣一起煮水饮用,能温中散寒、养血安神;薏苡仁红豆粥也是不错的选择,将薏苡仁、红豆提前浸泡,然后煮粥,有很好的祛湿效果。此外,要控制饮酒,避免助湿生热。
(四)情绪调节
情绪对病情也有影响,长期焦虑、抑郁会导致气血不畅,加重症状。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很重要。可通过听音乐、看电影、与朋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参加社交活动,与他人交流,也能获得情感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关节疼痛遇冷加重的朋友们,不要被风寒湿痹困扰,从现在起,尝试这些中医缓解方法和日常防护措施,改善关节健康。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郭鹏飞 文峰德悦堂中医门诊部 中医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