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关节炎秋冬加重?中医“祛风除湿”疗法与药浴方

2021-05-18 19:2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许多关节炎患者发现自己的关节疼痛、僵硬症状明显加重,甚至影响日常活动。西医常用抗炎药、止痛药缓解症状,但往往治标不治本。中医认为,关节炎(尤其是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与“风寒湿邪”侵袭密切相关,并提出“祛风除湿、温经通络”的调理方法。本文将从中西医角度解析关节炎秋冬加重的机制,并详细介绍中医的内服方、外治法及药浴配方,帮助患者安全过冬。

一、关节炎的现代医学认识

  1. 什么是关节炎?

关节炎是以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常见类型包括:(1)骨关节炎(OA),关节软骨退化,多见于中老年人。(2)类风湿性关节炎(RA),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关节畸形。(3)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结晶沉积引发急性炎症。

  1. 为什么秋冬季节容易加重?

秋冬因为气温降低,寒冷导致关节周围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炎症物质堆积。气压变化,潮湿寒冷天气使关节滑液黏稠度增加,加剧僵硬感。然后活动减少,冬季运动量降低,肌肉力量减弱,关节稳定性下降。

  1. 西医常规治疗

一般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短期缓解疼痛,但长期用伤胃。或者物理治疗,热敷、超声波等改善血液循环。还有就是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或激素,适用于严重病例。

二、中医对关节炎的认识

  1. 关节炎的中医病理机制

风寒湿三气杂至中医称关节炎为“痹证”,《黄帝内经》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邪气偏盛可分为:行痹(风邪为主),疼痛游走不定,怕风。痛痹(寒邪为主):疼痛剧烈,遇冷加重。着痹(湿邪为主):关节沉重肿胀,阴雨天明显。

  1. 秋冬加重的关键原因

阳气不足,秋冬人体阳气内敛,抵御外邪能力下降。气血凝滞,“血遇寒则凝”,寒气使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湿邪困脾,脾主四肢,湿气重时关节肿胀加剧。

三、中医“祛风除湿”内服疗法

  1. 辨证用药

根据不同类型选择方剂:(1)风寒型:防风汤(防风、羌活、桂枝)祛风散寒。(2)寒湿型:乌头汤(制川乌、麻黄)温经止痛(需医师指导)。(3)湿热型:四妙丸(黄柏、苍术)清热利湿。

  1. 经典验方推荐

独活寄生汤:适用于肝肾不足的慢性关节炎,含独活、桑寄生、杜仲等。

桂枝芍药知母汤:针对关节热痛交替的复杂证型。

  1. 药膳食疗

生姜红枣茶,生姜3片+红枣5颗煮水,晨起饮用,散寒暖胃。薏仁山药粥,薏米30g+山药50g煮粥,健脾祛湿。当归羊肉汤,冬季温补,适合气血虚寒者。

四、中医外治法与药浴方

  1. 中药熏洗

基础配方:艾叶30g + 红花15g + 花椒10g,煮沸后熏蒸患处,待温度适宜时浸泡20分钟。作用:活血通络,适用于手脚关节。

  1. 药浴全身调理

祛风除湿浴方:独活20g、威灵仙15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桂枝10g,用法:
药材煎煮30分钟,兑入浴缸温水(38-40℃),浸泡15-20分钟,每周3次。禁忌:皮肤破损、高血压患者慎用。

  1. 艾灸疗法

选穴:阿是穴(疼痛点)、足三里、关元。方法:艾条悬灸每穴10分钟,温阳散寒。

  1. 膏药外敷

伤湿止痛膏,适用于急性疼痛。或者自制温通膏,花椒粉10g + 肉桂粉5g + 凡士林调匀,敷于关节后保鲜膜包裹(过敏者禁用)。

五、日常调护关键点

防寒保暖、佩戴护膝、护腕,避免空调直吹。

睡前热水泡脚(可加艾叶)。

适度运动,太极拳、八段锦改善关节柔韧性。

避免爬山、爬楼梯等负重运动。

饮食禁忌:少吃海鲜、啤酒(诱发痛风)。阳虚者忌生冷,湿热者忌辛辣。

六、中西医结合建议

急性期:西药控制炎症+中药外敷快速止痛。

缓解期:以中药调理体质为主,配合功能锻炼。

理疗协同:超短波治疗仪与艾灸交替使用。

结语

关节炎的秋冬养护需“防大于治”。中医通过祛风除湿、温补肝肾的方法,不仅能缓解症状,更能从体质上减少复发。文中提供的药浴方安全有效,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用。若病情复杂,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个体化调理。

(陈日含 泉州市丰泽陈日含中医诊所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