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门坏了可以维修,门锁卡顿可以更换。但你知道吗?人体心脏中也有四扇“门”,它们昼夜不停地开关上万次,控制着血液在心脏各腔室及全身之间的流动,它们就是——心脏瓣膜。一旦这些“门”出了问题,便可能导致心脏瓣膜病,轻则气促乏力,重则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过去,心脏瓣膜病常见于风湿热后遗症的老年人群;而如今,随着人口老龄化、退行性改变和先天性瓣膜异常的认知提升,瓣膜病不再“冷门”,而是成为心血管病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疾病。
那么,什么是心脏瓣膜病?它有哪些类型?又该如何识别和治疗?本文将从临床角度为大家全面解析。
一、心脏瓣膜:人体循环系统的“闸门”
人体心脏有四个瓣膜:
二尖瓣(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
三尖瓣(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
主动脉瓣(左心室通往主动脉)
肺动脉瓣(右心室通往肺动脉)
它们像“单向阀门”一样,保证血液按照固定方向流动,防止“倒流”。当瓣膜发生结构或功能异常时,便会出现“关闭不严”或“开启不畅”两大问题,即:
瓣膜狭窄:瓣口变窄,血流受阻;
瓣膜关闭不全:血液回流,增加心脏负担。
瓣膜病可能只影响一个瓣膜,也可能多个瓣膜同时受损。
二、心脏瓣膜病的常见类型及表现
1.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
高发人群: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60岁以上,原因多为退行性钙化。
典型表现:
劳力性胸痛
体力活动后气促或晕厥
心音听诊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样杂音
进展特点:
起病隐匿,早期无症状;
一旦出现症状,预后不良,需积极干预。
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ortic Regurgitation)
常见原因: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夹层。
主要症状:
心悸、胸闷
脉压增宽(收缩压高,舒张压低)
晚期可发展为左心衰竭
3.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
高发人群:多与风湿热后遗症有关,女性多见。
典型症状:
活动后呼吸困难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咳血、心房颤动
并发症:
心房颤动(房颤)
肺动脉高压
血栓形成→脑卒中风险增加
4.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Regurgitation)
常见原因:风湿病、瓣膜脱垂、心肌梗死引起乳头肌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劳力性气促
心悸、疲劳
晚期出现肺水肿、右心衰竭
5.三尖瓣疾病与肺动脉瓣疾病
三尖瓣病多继发于其他瓣膜病或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病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
三、心脏瓣膜病的危险信号,你察觉了吗?
许多瓣膜病早期症状隐匿,常被误认为“老毛病”或“体质差”。但以下信号应高度警惕:
劳力性气促或胸闷
心悸、易疲劳、体力下降
夜间憋醒、不能平卧
反复咳嗽、咳血或肺感染
晕厥或晕厥先兆
心率不齐(如心房颤动)
特别是年龄超过60岁、有风湿热病史、已知先心病家族史者,应主动体检筛查瓣膜问题。
四、如何确诊瓣膜病?
1.听诊
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发现瓣膜病典型的杂音类型(如喷射样、隆隆样、吹风样杂音),提示病变部位与类型。
2.心脏彩超(超声心动图)
是瓣膜病诊断“金标准”,可评估瓣膜开闭状态、瓣口面积、反流程度及心室结构功能。
3.心电图与胸片
辅助评估心律、心房扩大或肺淤血等表现。
4.心导管检查
用于复杂病情判断或术前评估,帮助制定手术方案。
五、瓣膜病怎么治?不是都要做手术!
治疗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症状表现、瓣膜功能及是否出现并发症。
1.药物治疗(适合早期或不能手术者)
利尿剂:缓解肺淤血、下肢水肿
β受体阻滞剂、ACEI:控制心率、降低心负荷
抗凝药物:用于房颤合并血栓风险高者
注意:药物无法“修复”瓣膜,只能改善症状和延缓病程。
2.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
适用于中重度、有明显症状或心功能下降者。
A.外科手术
瓣膜置换术(机械瓣或生物瓣)
瓣膜成形术(保留自身瓣膜,适用于某些二尖瓣病变)
B.经导管瓣膜治疗(TAVI/TMVR)
微创方式,适合高龄或不能耐受开胸手术的患者
常用于主动脉瓣狭窄
3.术后随访与终生管理
机械瓣需终身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
定期复查心超、INR、心功能
注意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口腔清洁、术前预防性抗生素)
六、心脏瓣膜病能预防吗?
部分瓣膜病是可以预防或延缓发展的:
预防风湿热:儿童及青少年急性链球菌感染要规范抗生素治疗,避免风湿性心脏病发生。
口腔卫生管理:减少细菌进入血液,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控制基础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都会加重瓣膜负担。
健康体检: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心脏彩超。
结语
心脏瓣膜病虽起病隐匿,却有极强的“破坏力”。一旦病变进展,可能诱发心衰、心律失常、脑卒中甚至猝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科学评估、个体化治疗。你的心脏,每分每秒都在努力工作,不要忽视那几扇“门”的健康。定期检查、关注症状、主动干预,是对心脏最大的尊重,也是对生命最好的呵护。
(郭晓亮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心内三科 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