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怎么看待“失眠”?不依赖药物,试试这几招

2025-03-12 20:2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失眠已成为现代人的“隐形杀手”。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显示,我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近半数人长期依赖安眠药,却陷入“越吃越难睡”的恶性循环。中医对失眠的认识已有数千年历史,认为其根源在于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失调”,而非单纯“缺觉”。本文将从中医视角解析失眠成因,并分享5种非药物调理方法,助你重获自然好眠。

 
一、中医如何定义失眠?“阳不入阴”是核心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简单来说,失眠是人体“阳气”(活跃能量)无法在夜间顺利进入“阴分”(休息状态),导致阴阳失衡的结果。

失眠的3大中医类型

1.肝郁化火型:

表现:入睡困难、易怒、口干口苦、头痛目赤。

成因:长期压力、情绪压抑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扰动心神。

2.心脾两虚型:

表现:多梦易醒、乏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

成因: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

3.心肾不交型:

表现:彻夜难眠、心悸、腰膝酸软、潮热盗汗。

成因:肾阴不足,无法上济心火,导致心火亢盛,虚热内扰。

现代视角:中医失眠类型与现代医学的“焦虑性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更年期失眠”等高度吻合,强调从整体调节而非单一症状治疗。

二、不吃药的5种中医调理法,从根源改善睡眠

方法1:子午觉——顺应天时的“睡眠开关”

原理:中医认为,人体阴阳消长与自然节律同步。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阳气初生;午时(11:00-13:00)心经当令,阴气初生。此时小憩可助阴阳交替,修复身体。

案例:一位互联网从业者长期熬夜至凌晨2点,出现严重失眠。中医建议其调整作息,23:00前入睡,并在午间闭目养神15分钟。1个月后,其入睡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睡眠质量显著提升。

操作建议:

无论多忙,23:00前必须上床,即使不困也闭目养神。

午间小憩不超过30分钟,避免进入深睡眠导致醒后昏沉。

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减少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

方法2:穴位按摩——激活身体的“助眠开关”

中医认为,穴位是气血运行的“枢纽”,按摩特定穴位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缓解失眠。

1.神门穴(手腕横纹小指侧凹陷处):

功效:宁心安神,主治失眠、健忘。

按摩法:用拇指指腹按压,顺时针揉动3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宜。

2.安眠穴(耳后高骨下方凹陷处):

功效:专治失眠,可缓解头痛、眩晕。

按摩法:双手中指同时按压,配合深呼吸,每次5分钟。

3.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

功效:滋阴降火,适合心肾不交型失眠。

按摩法:睡前用热水泡脚后,用拇指用力按揉,至足底发热。

案例:一位更年期女性因潮热盗汗失眠,每日按摩涌泉穴+神门穴,1周后夜间盗汗减少,睡眠时间延长2小时。

方法3:药膳调理——吃出“安神力”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通过日常饮食调理脏腑功能,可从根源改善失眠。

1.酸枣仁粥(心肝血虚型):

材料:酸枣仁15g、粳米100g。

做法:酸枣仁捣碎煎汁,去渣后与粳米煮粥,睡前1小时食用。

功效:酸枣仁是中医“安神第一药”,可养心补肝、宁心安神。

2.百合莲子羹(心火亢盛型):

材料:百合30g、莲子20g、冰糖适量。

做法:百合、莲子浸泡后炖煮至软烂,加冰糖调味。

功效:百合清心润肺,莲子健脾止泻,适合烦躁易怒者。

3.黄精炖鸡(气血两虚型):

材料:黄精15g、鸡肉200g、姜片适量。

做法:黄精与鸡肉同炖,加盐调味后食用。

功效:黄精补气养阴,鸡肉健脾益胃,适合乏力多梦者。

禁忌:失眠伴口干、便秘者避免辛辣燥热食物(如辣椒、羊肉);痰湿体质者(舌苔厚腻)慎用滋腻药膳(如阿胶、桂圆)。

方法4:五音疗法——用声音“按摩”神经

《黄帝内经》提出“五音应五脏”,通过聆听特定音律的音乐,可调节脏腑功能,缓解失眠。

宫调式(脾):如《十面埋伏》,节奏沉稳,适合思虑过度、食欲不振者。

羽调式(肾):如《梅花三弄》,旋律深邃,适合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者。

角调式(肝):如《胡笳十八拍》,节奏舒展,适合易怒、头痛者。

操作建议:睡前1小时佩戴耳机,音量控制在40分贝以下,每次聆听20-30分钟。

方法5:导引术——动中求静的“睡眠体操”

中医导引术(如八段锦、太极拳)通过肢体运动与呼吸配合,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帮助入睡。

推荐动作:

1.双手托天理三焦:

做法:双脚与肩同宽,双手交叉上举至头顶,同时深吸气;下落时呼气,重复8次。

功效:拉伸全身经络,缓解焦虑。

2.摇头摆尾去心火:

做法:马步站立,双手叉腰,上半身左右旋转,配合深呼吸。

功效:降心火、宁心神,适合入睡困难者。

案例:一位退休教师因退休后无所事事失眠,每日练习八段锦30分钟,2周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且白天精神充沛。

三、预防失眠的3个日常习惯

1.睡前1小时“断电”:关闭手机、电脑,避免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

2.营造“暗静凉”环境:卧室温度保持20-22℃,使用遮光窗帘,减少噪音干扰。

3.保持情绪稳定:睡前避免争吵或思考复杂问题,可通过冥想、深呼吸放松身心。

四、结语

失眠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而非单纯“缺觉”。中医从整体观出发,通过调整作息、按摩穴位、药膳调理、五音疗法和导引术等非药物方法,可帮助人体恢复“阴阳平衡”,重获自然好眠。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放下对药物的依赖,从今天开始,用中医智慧呵护你的睡眠,让每一个夜晚都成为身心修复的“黄金时间”。

(王彩霞 开封市祥符区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