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调理脾胃有讲究:吃饭“3不做”,消化更轻松

2024-09-16 14:2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核心系统,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气血能量,滋养全身。然而,现代人饮食不节、作息紊乱,脾胃问题日益普遍——腹胀、反酸、便秘、腹泻……这些“小毛病”背后,往往是脾胃功能失调的信号。中医调理脾胃,不仅靠药物,更需从日常饮食细节入手。本文将结合中医理论,揭示吃饭时的“3不做”原则,助你吃出健康好脾胃。

 
一、脾胃为何如此重要?中医这样解读

中医将脾胃视为“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其功能涵盖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胃、小肠、大肠)及部分代谢功能。脾胃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全身营养供应和免疫力:

1.运化水谷:胃主受纳(接收食物),脾主运化(消化吸收),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营养),输布至全身。

2.统摄血液:脾主统血,若脾气虚弱,可能导致出血(如牙龈出血、月经量多)。

3.升清降浊:脾主升清(将营养上输心肺),胃主降浊(将废物排出体外),维持人体气机平衡。

现代视角:脾胃功能失调与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肥胖、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中医调理脾胃,本质是恢复消化系统的“自愈力”。

二、吃饭“3不做”,避开脾胃“雷区”

不做1:吃饭时“分心”,脾胃“罢工”

现象:边吃饭边刷手机、看电视、聊天,甚至边走边吃,是现代人的常见习惯。但中医认为,这种“分心进食”会严重损伤脾胃功能。

原理:

气机紊乱:中医强调“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说话、大笑或思考,会导致气机上逆,影响胃的“降浊”功能,出现腹胀、反酸。

消化液分泌减少:现代研究发现,分心进食会降低大脑对饱腹感的感知,同时减少唾液、胃液分泌,导致食物消化不充分,增加脾胃负担。

“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考会耗伤脾气,中医称为“思伤脾”,长期如此易引发食欲不振、腹泻。

案例:一位上班族因长期边吃饭边回工作消息,出现胃胀、便秘,中医诊断为“脾胃气滞”,建议其吃饭时关闭手机,专注咀嚼,1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

建议:

吃饭时远离电子设备,营造安静环境。

细嚼慢咽,每口食物咀嚼20-30次,减轻胃的研磨负担。

保持愉悦心情,避免争吵或焦虑情绪影响消化。

不做2:冷热混吃,脾胃“冰火两重天”

现象:夏天吃火锅配冰可乐,冬天喝热汤配冷沙拉,这种“冷热混搭”的饮食方式,正悄悄摧毁脾胃。

原理:

脾胃喜温恶寒:中医认为,脾胃阳气是消化功能的动力,冷食会损伤脾阳,导致“寒凝胃脘”,出现胃痛、腹泻;热食则可能灼伤胃阴,引发口干、便秘。

冷热交替刺激:突然摄入过冷或过热食物,会引发胃黏膜血管剧烈收缩或扩张,长期如此易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

“脾主运化”受阻:脾胃需要温暖环境才能高效运化水谷,冷食会降低脾胃活性,导致食物堆积,形成“食积”。

案例:一位年轻女性因长期冷热混吃,出现反复胃痛,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建议其避免冷饮,改喝温姜茶,配合艾灸中脘穴,2周后疼痛缓解。

建议:

食物温度以“不烫嘴、不冰牙”为宜,接近体温(36-37℃)。

避免冷热食物同时入口,可间隔10-15分钟。

脾胃虚寒者(易腹泻、怕冷)可多喝小米粥、南瓜汤等温补食物。

不做3:暴饮暴食,脾胃“超负荷”

现象:节食减肥后暴食、工作压力大时“报复性进食”、聚餐时“吃到撑”……这些行为让脾胃长期处于“过载”状态。

原理: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黄帝内经》明确指出,暴饮暴食会直接损伤脾胃,导致“食积内停”,出现腹胀、嗳气、口臭。

脾虚生湿:长期过量进食会削弱脾气,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形成“痰湿”,引发肥胖、高血脂等问题。

胃气上逆:暴食后胃部膨胀,压迫膈肌,可能引发反酸、呕吐,甚至诱发急性胰腺炎(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案例:一位程序员因长期加班后暴食,出现剧烈腹痛,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中医认为其病因是“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康复后需严格控制饮食量。

建议:

遵循“七分饱”原则:进食至胃部不胀、无压迫感,下一餐前稍有饥饿感。

细嚼慢咽:延长进食时间至20-30分钟,给大脑足够时间接收饱腹信号。

定时定量:保持三餐规律,避免饥一顿饱一顿,脾胃功能逐渐恢复节律。

三、调理脾胃,还需“内外兼修”

除了吃饭“3不做”,中医调理脾胃还需结合以下方法:

1.饮食调养:

多吃“黄色食物”:小米、南瓜、玉米、胡萝卜等,入脾经,可健脾益气。

避免生冷油腻:如生鱼片、炸鸡、冰淇淋等,减少脾胃负担。

食疗方推荐:四神汤(茯苓、山药、莲子、芡实),适合脾胃虚弱、湿气重者。

2.穴位按摩:

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按揉可健脾和胃、增强免疫力。

中脘穴:肚脐上4寸,艾灸或按摩可缓解胃痛、腹胀。

3.情绪管理:

避免过度焦虑或抑郁,中医认为“忧思伤脾”,保持心态平和是养脾关键。

四、结语

脾胃是健康的“根基”,调理脾胃无需昂贵补品,只需从吃饭这件“小事”做起——不分心、不冷热混吃、不暴饮暴食,就能让脾胃“轻装上阵”,消化更轻松。正如《千金方》所言:“先饥而食,食不过饱;先渴而饮,饮不过多。”顺应脾胃的“脾气”,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从今天开始,放下手机,专注每一口食物,让脾胃回归自然节奏,健康自会如影随形。

(王彩霞 开封市祥符区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