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盘存是医疗机构、药店及药品经营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药品质量安全、成本控制和患者用药安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因管理流程不规范、人员操作疏忽等原因,常出现账实不符、效期管理混乱等问题。
一、药品盘存中的五大常见问题
1.账实不符
药品数量与账目记录不一致是盘存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出入库记录延迟:工作人员未及时录入药品收发数据,导致系统与实际库存脱节。
串货现象:不同批次、规格的药品混放,盘点时难以区分,造成数量误判。
破损与退货未核销:药品破损或退货后未及时从系统中扣除,导致账面虚增。
2.效期管理混乱
药品有效期直接关系用药安全,但盘存中常发现:
未建立效期预警机制:近效期药品未被优先使用,导致过期报废。
存储条件不当:需冷藏、避光的药品未按规定存放,加速效期缩短。
3.盘点流程低效
传统手工盘点方式效率低下,易出现以下问题:
多人协作混乱:分工不明确导致重复盘点或遗漏区域。
数据记录错误:手写记录易因字迹潦草、计算失误影响准确性。
4.库存结构不合理
采购计划缺乏依据:未根据历史销售数据动态调整库存,导致部分药品长期积压,而常用药品缺货。
季节性需求忽视:未提前储备流感、过敏等季节性高发疾病用药。
5.操作不规范引发风险
新员工不熟悉流程:对药品分类、盘点工具使用不熟练,增加出错概率。
安全意识薄弱:未掌握易燃、易爆、精神类药品的特殊管理要求。
二、系统性应对措施:从流程到技术的优化
1.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动态盘点
部署药品管理软件:通过扫码技术实时记录出入库数据,自动生成库存报表,减少人为误差。
效期自动预警:系统按药品有效期设置提醒,优先调配近效期药品,降低报废率。
2.标准化盘点流程,强化分工协作
制定SOP(标准操作程序):明确盘点前准备(如清理货架、暂停出入库)、盘点中记录(双人核对)、盘点后复核(差异分析)的步骤。
分区责任制:将仓库划分为若干区域,指定专人负责,避免重复或遗漏。
3.优化库存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ABC分类法:按药品价值、使用频率分为A(高值/高频)、B(中值/中频)、C(低值/低频)三类,对A类药品重点监控,减少积压风险。
数据驱动采购:分析历史销售数据,结合季节性需求预测,制定科学采购计划。例如,夏季增加防暑药品储备,冬季提前备货感冒药。
4.加强人员培训
定期考核:组织药品管理法规、盘点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盘存差错案例,强化风险意识。
5.完善硬件设施,保障药品质量
温湿度监控:在仓库安装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数据,超标时自动报警。
特殊药品专库管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实行“双人双锁”制度,独立建账,定期核查。
药品盘存是保障医疗质量的基础性工作,需通过技术升级、流程优化和人员管理多管齐下。医疗机构应建立“预防-监控-改进”的闭环管理体系,将盘存从被动纠错转变为主动防控,最终实现药品安全、成本控制与服务效率的全面提升。
(张亚丽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药学部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