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重症医学体系中,呼吸机辅助通气已成为救治呼吸衰竭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无论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还是围手术期呼吸支持,呼吸机都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纠正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为后续病因治疗赢得宝贵时间。然而,呼吸机并非“一劳永逸”的万能设备,它既是一台精密的生命支持仪器,也是一把可能诱发并发症的“双刃剑”。护理人员作为呼吸机治疗的直接管理者与监测者,其专业水平与细致程度,直接决定患者预后及舒适度。本文以循证护理为纲,结合最新指南与临床实践,从气道管理、参数监测、并发症防控、心理支持到康复过渡,系统阐述呼吸机辅助期间的护理要点,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患者及家属提供可借鉴的科学指引。
一、气道管理:确保通路安全与洁净
1. 人工气道的选择与固定
经口气管插管适用于短期通气,操作快捷但口腔护理困难;经鼻插管舒适度稍高,可延长至1至2周,但易并发鼻窦炎及压迫性坏死;气管切开则适用于预计通气时间超过14日或存在上气道梗阻的患者。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管固定必须遵循“稳固而不压迫、可视而不松动”的原则。每日记录导管外露刻度,采用“工字形”胶布或一次性固定器,防止滑脱或误入一侧主支气管。
2. 气囊压力管理
气囊压过高会损伤气道黏膜,过低则导致漏气与误吸。理想气囊压应维持在25至30 cmH₂O,每4至6小时使用专用测压表检测一次。在持续声门下吸引的导管中,气囊压的精准控制尤为重要,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
3. 气道湿化与温化
干燥气体会损伤纤毛功能,痰液黏稠易形成痰栓。主动加温湿化器可将吸入气体温度恒定至37℃、相对湿度100%,适用于所有插管患者;高流量氧疗湿化装置亦可用于无创通气患者。护理人员应每日检查湿化罐水位,及时补充无菌蒸馏水,防止干烧。
4. 吸痰技术
吸痰应遵循“按需而非定时”原则,当听诊痰鸣音、气道压升高、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或可见分泌物时方予实施。成人吸痰负压控制在150至200 mmHg,每次操作不超过15秒;儿童负压减半。建议使用密闭式吸痰系统,可在不中断通气的情况下完成操作,降低肺不张风险。
二、呼吸机参数监测:让数字反馈病情
1. 通气模式与基本参数
常见模式包括容量控制、压力控制、压力支持及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护理人员应熟悉医嘱设置,并每班次核对以下指标:
潮气量:6至8 mL/kg理想体重,过高易致肺泡过度膨胀。
呼吸频率:成人12至20次/分,依据血气分析动态调整。
吸呼比:阻塞性疾病可延长至1:3,ARDS患者可实施反比通气。
吸气峰压:持续>40 cmH₂O提示气道阻力增高或顺应性下降,应立即查找原因。
平台压:<30 cmH₂O可显著降低气压伤风险。
呼气末正压(PEEP):常规5 cmH₂O起步,ARDS患者可在医师指导下逐步增加至10至15 cmH₂O,防止肺泡塌陷。
2. 报警处理流程
呼吸机报警分为高压、低压、高容量、低容量及断电等。护理人员应遵循“一看二查三处理”原则:
一看:观察患者面色、胸廓起伏、导管固定。
二查:检查管路是否折叠、漏气、积水,痰液是否堵塞。
三处理:根据排查结果调整体位、吸痰、重新固定或更换管路;若仍无法解除,立即启用简易呼吸囊手动通气,并呼叫医师。
三、并发症防控:把风险前移
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VAP 是机械通气最常见的院内感染,集束化预防措施已被证实可显著降低发生率:
床头抬高30°–45°,减少胃内容物反流。
每日评估拔管指征,缩短通气时间。
口腔护理:每6–8小时使用0.12%–0.2%氯己定溶液冲洗加擦拭。
声门下分泌物持续吸引:适用于带背侧吸引孔的气管导管。
维持气囊压25–30 cmH₂O,防止误吸。
2. 气压伤与容积伤
表现为气胸、纵隔气肿或皮下气肿。护理要点包括:
限制平台压<30 cmH₂O,避免潮气量过大。
每班听诊呼吸音,发现单侧呼吸音减弱立即报告医师。
备好胸腔穿刺包,协助床旁穿刺减压。
3. 循环抑制
正压通气可减少回心血量,导致血压下降。应密切监测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尿量,必要时调整PEEP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4. 胃肠道并发症
机械通气可抑制胃肠蠕动,增加胃潴留及应激性溃疡风险。护理措施包括:
每4小时评估胃残余量,>200 mL暂停肠内营养。
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或H₂受体拮抗剂预防应激出血。
早期床旁活动或床椅转移,促进肠蠕动。
四、心理支持:让治疗更有温度
机械通气期间,患者常因插管无法言语、对机器报警恐惧而产生焦虑、谵妄甚至自行拔管。护理人员应:
1. 建立沟通板
使用图文并茂的卡片或电子平板,让患者通过眨眼、点头或手指指示表达需求。
2. 环境管理
调低报警音量,减少非必要灯光;每日安排家属探视,播放舒缓音乐,降低谵妄发生率。
3. 镇静与镇痛评估
采用RASS镇静评分与BPS疼痛评分,每2–4小时记录一次,确保“最小有效镇静”,避免过度镇静导致呼吸机依赖。
五、康复过渡:从呼吸机到自主呼吸
1. 每日唤醒试验
在血流动力学稳定、氧合充足的前提下,每日上午暂停镇静药物,评估意识与自主呼吸能力。
2. 自主呼吸试验(SBT)
采用低水平压力支持(5–8 cmH₂O)或T管法,观察30–120分钟。若呼吸频率<35次/分、潮气量>4 mL/kg、心率<140次/分且无出汗、焦虑等表现,可考虑拔管。
3. 拔管后监测
拔管后2小时内密切观察声嘶、喘鸣及SpO₂波动,必要时给予高流量氧疗或无创通气序贯支持。
4. 早期活动
拔管后24小时内鼓励床边坐起、站立或短距离行走,促进肺复张与肌力恢复,缩短ICU停留时间。
六、居家与社区延伸:把安全带到出院后
部分患者出院后仍需无创通气或长期氧疗。护理人员应在出院前完成以下教育:
1. 设备维护
每日清洗面罩、管路,每周更换滤网;湿化器使用蒸馏水,防止细菌滋生。
2. 指标监测
教会家属正确使用指夹式血氧仪,SpO₂<90%或患者出现明显气促时立即就医。
3. 康复训练
指导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及弹力带抗阻训练,每周3至5次,每次20分钟,提高呼吸肌耐力。
4. 紧急预案
备妥简易呼吸囊、备用面罩及当地急救电话,确保突发状况下家属能立即实施人工通气并呼叫120。
七、总结
呼吸机辅助通气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先进的设备与精湛的技术,更需要护理人员在细节中注入专业与温情。每一次精准的吸痰、每一次及时的报警处理、每一次耐心的沟通,都是在为患者争取生命的宽度与深度。唯有将循证护理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方能让冰冷的机器成为温暖的生命之翼,让重症患者不仅能“活下来”,更能“活得更好”。
(宋乐 郸城县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