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预防重症压疮,体位管理是核心

2024-06-05 11:3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重症监护病房内,压疮(pressure injury)不仅延长住院天数、加重医疗负担,更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国际共识指出,重症患者由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感觉障碍、营养耗竭及多种侵入性管路限制,压疮发生率可高达普通病房的3至5倍。大量循证研究表明,科学而系统的体位管理可将压疮发生率降低50%以上,是预防策略中的首要环节。本文面向临床护士、康复治疗师、患者家属及护理管理者,系统阐述“以体位管理为核心”的重症压疮预防方案,力求可操作、可衡量、可持续。

一、认识压疮:从皮肤到深部组织的渐进性损伤

压疮是指由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导致的皮肤和/或深部组织局部损伤,通常发生在骨突部位。按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NPUAP)分级,其临床表现从Ⅰ期不可褪色红斑到Ⅳ期全层组织缺损,甚至可见肌腱、骨骼。重症患者常合并低血压、低蛋白血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使得微循环更易在持续压力下发生障碍,短短数小时内即可形成深部组织损伤(DTI)。因此,任何“等红肿再翻身”的观念在重症护理中都是危险的。

二、风险评估:先于体位的精准画像

1. 评估工具

推荐使用Braden-Q(儿科)或Braden Scale(成人)联合重症特有风险因子,如血管活性药物剂量、血清乳酸水平、镇静评分、机械通气时长等。评分≤12分为极高危,需立即启动多学科预防计划。

2. 评估时机

入院2小时内完成首次评估;病情变化(手术、血流动力学波动、镇静药物增减)后重新评估;每日交接班前快速复核,确保风险等级动态更新。

三、体位管理:理论与循证并重的核心策略

(一)翻身频率与角度

1. 翻身间隔

传统“每2小时翻身”对多数重症患者仍适用,但需根据皮肤耐受度、床垫性能及血流动力学状态个体化调整。若使用动态气垫床且骶尾部皮肤完好,可延长至每3–4小时翻身一次;若存在Ⅰ期压疮或DTI,应缩短至每1–1.5小时翻身。

2. 翻身角度

推荐30°侧卧位替代传统的90°侧卧位。研究显示,30°侧卧可显著降低骶骨与大转子压力峰值,同时减少剪切力。摆放时肩、臀、膝三点成一直线,使用体位垫或楔形枕稳定体位,避免患者因惯性滑动增加剪切力。

(二)特殊体位的选择与维护

1. 俯卧位通气

对中重度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不仅改善氧合,还可通过重新分布压力降低前胸壁压疮风险。护理要点:

• 采用“五人多轴同步翻转法”,确保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等管路不受牵拉。

• 面部每2小时调整一次受力点,使用俯卧位专用头枕,保持眼、鼻、唇悬空。

• 肩部外展<90°,防止臂丛神经损伤;髂前上棘及膝部使用软枕减压。

2. 半坐卧位与床头抬高

床头抬高30°–45°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但骶尾部压力随之增加。解决方案:

• 在膝下垫枕,使髋关节微屈,剪切力下降20%以上。

• 采用床尾轻微下调5°–10°的反Trendelenburg位,既保持肺功能又减轻骶骨压力。

3. 足跟悬浮位

足跟是重症患者极易被忽视的压疮部位。方法:

• 使用小腿垫枕或足跟悬浮靴,使足跟完全离床面。

• 避免在腘窝处直接垫枕,以防深静脉回流受阻。

(三)支撑面的科学选择

1. 高规格动态气垫床

具备交替压力或低空气丢失模式,可将峰值压力降低至30 mmHg以下。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且不宜频繁翻身的患者尤为适用。

2. 微环境调控

使用透气防水敷料(如聚氨酯泡沫垫)覆盖骶尾及足跟,可在不增加额外压力的前提下降低局部湿度与温度,减少组织浸渍。

四、管路布局与剪切力控制:细节决定成败

1. 气管插管固定

采用“双侧耳上系带法”或“一次性固定器”,每班检查系带松紧,以容纳一指为宜。翻身时双人协作,一人固定头颈部,另一人调整体位,防止导管牵拉导致口唇或舌根压伤。

2. 静脉与动脉管路

中心静脉导管、血滤管路、ECMO管路需预留足够活动度,使用“Ω”形盘曲固定法,避免锐角弯折。翻身前后各检查一次穿刺点,防止管路压迫皮肤形成器械相关压疮。

3. 引流管与导线

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应使用低位固定,避免重力牵拉。导线如漂浮导管、临时起搏导线下方必须垫软枕,防止直接与皮肤硬接触。

五、营养与微循环:体位管理的协同要素

1. 蛋白质与热量

重症患者每日需摄入蛋白质1.2–2.0 g/kg,热量25–30 kcal/kg。肠内营养不足时,及时补充肠外营养,以维持血浆白蛋白>30 g/L,利于胶原合成与组织修复。

2. 血流动力学优化

在保证平均动脉压≥65 mmHg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使用,以改善皮肤灌注。必要时采用血管加压素替代部分去甲肾上腺素剂量,减少外周血管收缩。

3. 微灌注监测

应用近红外光谱(NIRS)或激光多普勒技术监测骶尾部组织氧饱和度(StO₂),当StO₂<60%持续30分钟,即提示微循环障碍,应提前调整体位或增加翻身频率。

六、早期活动与康复:从被动翻身到主动参与

1. 床上主动运动

在血流动力学允许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桥式运动、踝泵运动,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可显著增加局部血流,降低压疮风险。

2. 离床坐起

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倾斜床”逐步抬高至60°–80°,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既改善肺不张又减轻骶尾部持续受压。

3. 站立与行走

拔除气管插管24小时内,在康复治疗师协助下,使用移动吊架或助行器进行床边站立,每次5分钟,逐步过渡到病房内行走。

七、多学科协作与信息化管理:可持续的质量保障

1. 压疮预防小组

由ICU护士长牵头,联合创面治疗师、营养师、康复治疗师、重症医师、信息工程师,每周召开一次病例讨论,对高危患者制定个体化体位管理方案。

2. 电子化提醒系统

在电子病历中嵌入“翻身时间弹窗”与“体位照片上传”功能,护士完成翻身后手机扫码上传体位照片,系统自动记录时间并生成质量报告,实现质控闭环。

3. 家属教育

制作“重症压疮预防微视频”,在探视日循环播放;发放“家庭翻身卡片”,教授家属在探视时协助护士完成体位调整,形成医护患协同。

八、特殊人群与场景:精准细化

1. 肥胖患者

体重指数>30 kg/m²者,骶尾部压力峰值成倍增加。推荐使用双层动态气垫床,翻身角度可增至40°,并在腹部下方垫枕,减少腹部重力对膈肌及下腔静脉的压迫。

2. 低温治疗患者

目标温度33℃–34℃期间,皮肤血流减少,压疮风险增加。每2小时翻身一次,同时使用温湿化气垫床,维持皮肤温度在35℃左右,防止低温导致组织缺血。

3. 俯卧位ECMO患者

管路复杂、翻身困难,采用“多人多轴同步翻转法”,翻身前后使用超声评估导管位置;面部、髂嵴、膝部使用凝胶垫减压,每1小时小范围调整头部角度。

九、总结

预防重症压疮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体位管理则是该系统的核心支柱。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循证的翻身策略、精准的支撑面选择、严谨的无菌操作、协同的营养与康复干预,以及多学科信息化管理,我们可以把压疮发生率降至最低,把患者痛苦减至最小。每一次轻柔而规范的翻身,每一次细致而及时的评估,都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愿所有重症护理同仁携手共进,让“皮肤完整性”不再成为奢望,而成为每一位重症患者应得的基本权利。

(宋乐 郸城县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