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是生命最基本的节律。对于重症患者而言,呼吸衰竭往往是最凶险、最紧迫的临床危象之一。气道一旦受阻或肺功能急剧恶化,可在数分钟内引发多器官缺氧,进而危及生命。因此,守护呼吸通畅不仅是重症医学的核心任务,也是每一位护理人员、患者家属乃至社会公众都应掌握的关键技能。本文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结合重症护理实践,从气道评估、人工气道管理、机械通气护理、气道湿化与排痰、并发症预防及家庭延伸护理六个方面,系统阐述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守护呼吸通畅,以期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并改善远期预后。
一、气道评估:第一时间发现隐患
重症患者呼吸障碍的病因复杂多变,既可能源于气道机械性阻塞,也可能来自肺实质、肺血管或中枢调节异常。护理人员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系统性评估,为后续干预赢得先机。
1. 临床观察
意识水平:嗜睡、躁动或昏迷提示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
呼吸频率与节律:成人静息呼吸频率持续大于30次/分或小于8次/分均属危急。
辅助呼吸肌动用:胸锁乳突肌、斜角肌明显收缩提示呼吸负荷增加。
皮肤黏膜颜色:发绀、苍白、花斑均反映氧合不足。
胸廓对称度:单侧塌陷或反常呼吸提示气胸、肺不张或连枷胸。
2. 量化指标
经皮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需立即干预。
动脉血气:PaO2 < 60 mmHg、PaCO2 > 50 mmHg伴pH < 7.25提示失代偿。
肺部听诊:湿啰音、哮鸣音或单侧呼吸音消失均具有定位价值。
影像学:床旁X线或肺部超声可迅速发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及气胸。
二、人工气道管理:安全通道的建立与维护
当患者无法维持自主有效通气时,建立人工气道是守护呼吸通畅的首要措施。护理重点在于“正确选择、精准置入、严密固定、持续监测”。
1. 气道选择
经口气管插管:适用于短期(<7日)机械通气,操作快,但口腔护理困难。
经鼻气管插管:舒适度较好,易固定,可延长1–2周,但易致鼻窦炎、压迫坏死。
气管切开:预计通气时间>14日或上气道梗阻者首选,便于口腔护理和长期管理。
2. 置入后护理
位置确认:听诊双侧肺呼吸音对称,床旁胸片提示导管尖端距隆突2–4 cm。
固定与标记:采用“工字型”胶布或一次性固定器;每日记录门齿或鼻孔处刻度。
气囊管理:维持气囊压25–30 cmH2O,每4–6小时监测一次,避免压伤气道黏膜。
口腔护理:每6–8小时使用0.12%–0.2%氯己定溶液冲洗加擦拭,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风险。
三、机械通气护理:在机器与肺之间寻找平衡
机械通气的目标是“充分氧合、适度通气、保护肺组织”。护理人员需在医师指导下,精准执行并动态调整呼吸机参数。
1. 参数监测
潮气量:6–8 mL/kg理想体重,过高易致肺泡过度膨胀。
呼吸频率:成人12–20次/分,根据血气PaCO2调整。
吸呼比:阻塞性疾病可延长至1:3,ARDS患者可反比通气。
PEEP:5 cmH2O起步,ARDS患者可逐步增加至10–15 cmH2O,防止肺泡塌陷。
FiO2:维持SpO2 90%–94%即可,过高吸氧会加重肺损伤。
2. 气道压与波形
平台压<30 cmH2O可显著降低气压伤;波形突然升高提示气道痉挛、痰栓或管路折叠,需立即排查。
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防
床头抬高30°–45°,防止胃内容物反流。
密闭式吸痰系统:减少断开呼吸机次数,维持PEEP。
口腔护理、每日唤醒、早期活动、每日评估拔管指征,已形成国际公认的VAP集束化策略。
四、气道湿化与排痰:保持通路洁净
干燥气体直接损伤纤毛功能,痰液黏稠易形成栓子阻塞气道。充分湿化与有效排痰是维持气道通畅的关键环节。
1. 湿化方式
主动加温湿化器:温度设定37℃,相对湿度100%,适用于所有插管患者。
被动湿热交换器(人工鼻):短期转运或脱机试验期间使用,简便但湿化效率略低。
高流量氧疗湿化:流量可达60 L/min,适用于轻中度呼吸衰竭,舒适度佳。
2. 排痰技术
体位引流:依据影像学定位,头低足高位15°–30°,每侧5–10分钟,配合叩击与振动。
机械振动排痰仪: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尤其适用于痰液黏稠或咳嗽乏力者。
吸痰原则:按需吸痰而非定时;吸痰压力成人150–200 mmHg,儿童100–150 mmHg;每次不超过15秒,避免缺氧与黏膜损伤。
五、并发症识别与处理:把风险降到最低
1. 气胸
表现:突发胸痛、呼吸窘迫、血压下降,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处理:立即给予100%氧气吸入,备妥胸腔穿刺包,协助医师行床旁穿刺减压或胸腔闭式引流。
2. 气道阻塞
痰栓或血凝块堵塞导管时,SpO2骤降、气道压升高。
处理:首先给予100%氧,再行气管内吸痰;必要时使用生理盐水3–5 mL冲洗并负压吸引;仍无效则考虑更换气管导管。
3. 呼吸机故障
高压报警:检查管路是否折叠、痰栓、气胸。
低压报警:检查管路脱落、气囊漏气、气源中断。
护理人员须熟悉呼吸机自检流程,备妥简易呼吸囊,确保任何情况下均可手动通气。
4. 拔管后气道水肿
高危人群包括插管时间>48小时、反复插管、气道损伤。
预防:拔管前静注甲强龙40 mg或雾化布地奈德。
处理:拔管后30分钟持续监测喘鸣音,必要时再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
六、家庭与社区延伸:从ICU到居家的无缝衔接
重症患者出院后,部分仍需长期氧疗、无创通气或气管切开护理。建立家庭—社区—医院三级联动机制,是守护呼吸通畅的最后防线。
1. 氧疗管理
低流量鼻导管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流量1–2 L/min即可;高流量湿化氧疗设备需定期更换湿化液与管路,防止细菌滋生。家属应掌握氧饱和度仪使用,SpO2<90%时及时就医。
2. 无创通气
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常用于慢性高碳酸血症。面罩每日用中性洗涤剂清洗,滤网每周更换。夜间需观察面罩是否漏气、皮肤压伤,并记录潮气量与漏气量。
3. 气管切开居家护理
每日更换气切纱布,保持切口干燥;气囊压每周监测一次;金属套管每月更换一次,塑料套管每1–3个月更换一次。教会家属正确吸痰、清洁内套管及紧急拔管后气道开放手法。
4. 康复训练
鼓励患者进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及床边站立训练,逐步增加活动量。社区护士每月上门评估一次,医院每季度随访一次,动态调整治疗计划。
七、总结
呼吸通畅不仅是重症患者“活下去”的前提,更关乎其“活得好”的尊严。每一次精准评估、每一次规范吸痰、每一次参数微调,都是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角力。守护呼吸通畅,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同作战,也需要患者、家属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让我们以专业的技术、严谨的态度和人文的关怀,共同构筑一条从病房到居家的安全呼吸通道,为重症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与质量的提升。
(宋乐 郸城县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