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发烧就用头孢?抗菌药的“出场时机”得按剧本走

2025-07-09 18:3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孩子发烧38.5℃,赶紧吃上头孢吧!”“咳嗽一周了,还得去输个水才能好彻底!”——这些场景在家庭和诊所中屡见不鲜。然而,这种“发烧即用抗菌药物”,“用了头孢才能好”的思维,正将人类一步步推向耐药菌泛滥的深渊。世界卫生组织(WHO)设立 每年11月“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 应对耐药危机,若不遏制滥用,到2050年,耐药菌感染每年将夺走1000万条生命。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关键在于把握“出场时机”适时启动,而非盲目“抢戏”。

一、发热的“幕后黑手”:病因决定用药方向
发热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防御反应,但不同病原体引发的“剧情”及“解药”截然不同。抗菌药物仅对细菌、真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或非感染性发热则“无计可施”。

1. 细菌性感染:抗菌药物的“主场”
当发热伴随寒战、脓痰、血象升高(白细胞>10×10⁹/L)时,需警惕细菌感染。例如,急性扁桃体炎若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可选用头孢克洛精准破坏细菌细胞壁,达到抗感染治疗的目的;若肺部感染由支原体引发时,选用阿奇霉素,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杀灭病原体。但若未明确病原体就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如三代头孢),可能“误伤”正常菌群,诱发二重感染。

2. 病毒性感染:抗菌药物的“鞭长莫及”
流感、普通感冒等病毒性发热约占儿科门诊的60-80%。此时使用头孢不仅无效,反而可能掩盖病情。例如,流感患者需在48小时内服用奥司他韦阻断病毒复制,而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增加后续治疗难度,同时也可能引发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3. 非感染性发热:抗菌药物的“误入”
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或药物热等非感染性发热,容易被误判为感染,延误治疗时机。例如,一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因发热被多次使用抗菌药物,体温控制不佳,最终确诊为疾病活动期,延误了免疫抑制剂治疗时机。

二、抗菌药物的“出场规则”:四步锁定精准用药
第一步:病原学诊断——明确“敌人”身份

传统经验性用药正被个体化治疗及精准医疗取代。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检测,可初步区分细菌与病毒感染:一般情况下,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及PCT会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病毒感染则淋巴细胞比例上升,PCT通常不升高。进一步进行痰培养、血培养或宏基因测序(NGS)等,可锁定具体病原体。例如,一位肺部感染患者通过痰培养发现肺炎克雷伯菌,药敏试验显示其对头孢他啶敏感,医生据此调整用药,经7天治疗,患者肺部感染痊愈。

第二步:药物敏感性测试——选择“致命武器”

不同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显著。按照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ET)2024年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以大肠杆菌为例,其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84.2%,但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仅为1.8%。药敏试验如同为抗感染治疗的“指明灯”,指导医生避开耐药陷阱。某医院曾收治一名败血症患者,初始使用头孢呋辛无效,后通过血培养及药敏试验发现病原菌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改用敏感抗菌药物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后痊愈。

第三步:个体化用药——考虑“宿主因素”

患者年龄、肝肾功能、过敏史等直接影响药物选择。例如,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万古霉素剂量,避免药物蓄积中毒;有青霉素速发型过敏史患者避免使用头孢菌素(存在交叉过敏风险);孕妇则需避开四环素类(影响胎儿发育)等高风险药物。一位肾功能不全患者入院,可根据其肌酐清除率,将头孢他啶剂量从常规2g/12h减至1g/12h,既保证了疗效,又避免了肾损伤。

第四步:疗程与剂量——避免“半途而废”

抗菌药物需足量、足疗程使用。以社区获得性肺炎为例,头孢呋辛的常规疗程为7-10天,若提前停药,残留细菌可能“死灰复燃”并产生耐药性。反之,过度延长疗程(如超过14天)则增加二重感染风险。一位糖尿病患者因足部感染使用头孢他啶,症状缓解后自行停药,3天后复发且病原菌变为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最终不得不根据药敏情况调整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美罗培南。

三、破除误区:抗菌药物不是“退烧药”
误区一:发热越高,越需要用抗菌药物

体温高低与感染严重程度无直接关联。例如,幼儿急疹由病毒引起,发热可达39℃以上,但无需抗菌药物;而细菌性膀胱炎(下尿路感染)不伴随发热,却需及时使用呋喃妥因等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

误区二:联合用药“双保险”

除非明确为混合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如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肺部感染),否则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例如,万古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联用可能引发肾毒性,

误区三:输液比口服“见效快”

输液并非“万能加速器”,盲目追求“见效快”可能适得其反。医疗决策应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感染严重度及患者状态综合判断。对于轻中度感染,口服与输液疗效无差异,且口服更安全。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原则》要求,对于轻、中度感染的大多数患者,应予口服治疗,接受注射用药的感染患者经初始注射治疗病情好转并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当患者存在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给药、存在明显可能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所选药品无口服剂型或感染严重(如败血症)等情况时,才需静脉给药。

四、科学应对发热:分级管理是关键
低热(<38.5℃):保证补充水分、充分休息;一般无需退热药物干预,若不适可物理降温(温湿敷、退热贴);观察伴随症状,排查潜在病因。若发热持续>3天或出现皮疹、意识障碍等情况时,需及时就医。

中高热(≥38.5℃):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同步明确发热病因。切勿自行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高热伴危象(如抽搐、呼吸困难):立即送医,医生将结合患者症状及血常规、PCT等结果决定是否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病原学证据或危重症指南。

五、结语
抗菌药物的发明是人类对抗感染的重要里程碑,但其价值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这需要医、药、患三方协同发力:医生需严守用药指征,药师需强化处方审核与点评,患者则需摒弃对抗菌药物的过分依赖。唯有如此,抗菌药物方能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利器”,而非催生耐药菌的“推手”。

(邵贝贝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药学部)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