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抗菌药物不是“广撒网”,针对性用药才是“精准打击”

2025-01-16 17:1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疗场景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患者感冒、发烧后自行服用抗菌药物,或部分医师为“保险起见”同时开具多种抗菌药物。这种看似安全的“广撒网”式的用药方式,实则暗藏危机。抗菌药物作为人类对抗细菌感染的“利器”,若滥用或误使用不当,不仅无法精准打击病原体,反而可能催生耐药菌、破坏人体菌群平衡,甚至威胁生命健康。本文将从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滥用危害及科学用药原则三方面,揭示“精准打击”的必要性。

一、抗菌药物的“必杀技”:五大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并非盲目扫射,而是像精密的钥匙,专门作用于细菌独有的‘生命开关’。根据锁定的靶点不同,主要可分为五大类。:

1. 细胞壁合成抑制剂
细菌细胞壁是维持其形态和渗透压的关键结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胞壁合成酶(如转肽酶),阻断肽聚糖链的交联,导致细胞壁脆弱破裂。例如,阿莫西林可有效治疗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但对无细胞壁的支原体感染无效。

2. 蛋白质合成干扰剂
细菌核糖体与人类存在结构差异,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等抗菌药物可特异性结合细菌核糖体,阻断氨基酸链延伸或tRNA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这类药物对革兰氏阴性菌效果显著,但可能引发耳毒性、肾毒性等副作用。

3. 核酸复制阻断剂
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阻碍DNA复制;利福平则结合RNA聚合酶,阻断转录过程。此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结核病等,但需警惕光敏反应、肌腱炎等不良反应。

4. 细胞膜通透性破坏剂
多粘菌素类抗菌药物通过与细菌细胞膜磷脂结合,形成孔道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泄,最终引发细菌死亡。因其对人类肾小管细胞有毒性,仅用于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最后防线”。

5. 叶酸代谢干扰剂
磺胺类抗菌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细菌的叶酸合成,从而阻断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人类细胞可直接从食物中摄取现成的叶酸,而细菌缺乏叶酸主动转运系统,不能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叶酸,只能依靠自身合成途径生存;因而磺胺类对细菌有选择性毒性。

案例:一位患者因自觉感冒、发热自行服用头孢克洛(头孢菌素类),若发热由肺炎链球菌引起,药物可精准杀菌;但若为流感病毒或支原体感染,则无效且可能延误病情。

二、“广撒网”用药的五大危害
抗菌药物的滥用已引发全球性危机。世界卫生组织(WHO)2019年发布的《全球抗菌素耐药性监测系统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70万人死于耐药菌感染,英国的《抗菌素耐药性评估报告》中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1000万。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耐药菌“进化”加速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转移获得耐药性。例如,长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可筛选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可对常见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大部分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

2. 菌群失衡与二重感染
抗菌药物(尤其是广谱类)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会显著抑制肠道、口腔等部位的正常菌群,这种菌群失衡可导致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或耐药菌(如艰难梭菌)过度增殖,引发鹅口疮、伪膜性肠炎等机会性感染。

3. 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增加
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可导致不可逆的耳毒性与肾毒性,氯霉素可能引发剂量无关性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罕见但致命),万古霉素在血药浓度过高或联用肾毒性药物时易造成急性肾损伤。联合用药时,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增加,如大环内酯类类(如红霉素)与他汀类降脂药(如阿托伐他汀)同服会增加发生横纹肌溶解的风险。

4. 医疗资源浪费与经济负担
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近年显著下降(2023年约为 52.8%),但仍高于国际推荐水平(WHO建议控制在 30%以下)。其中,广谱或联合用药占比达 55.6%,大幅增加耐药风险。耐药菌感染导致治疗周期延长、用药成本激增,据《中国抗菌药物管理和细菌耐药现状报告(2023)》估算,我国每年因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直接医疗费用损失约 2100亿元(含多重耐药菌额外治疗成本)。

5. 公共卫生安全威胁
抗菌药物滥用形成的“耐药基因池”,通过医疗、环境、农业三途径持续扩散。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速度达普通菌株的2.3倍(基因测序证据),而食物链传递的耐药基因已从畜禽蔓延至人群肠道菌群。国家疾控中心模型预测,若不干预,2050年我国耐药菌年死亡人数将超50万。

三、科学用药“五步法”:实现精准打击
1. 精准病原诊断,拒绝经验盲动
使用抗菌药物前需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合 血清学检测(如肺炎支原体IgM) 和 感染标志物动态监测(如降钙素原/PCT)及炎症反应指标(如C反应蛋白)。例如,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择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而支原体感染需选用阿奇霉素或多西环素等。

2. 优先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窄谱抗菌药物(如青霉素G)针对特定菌种,对正常菌群影响小;广谱抗菌药物(如美罗培南)仅用于重症或混合感染。例如,单纯性膀胱炎可选用呋喃妥因,而非左氧氟沙星。

3. 严格把握剂量与疗程
根据药代动力学参数(如半衰期)制定给药方案。不同感染性疾病治疗疗程不同,如社区获得性肺炎疗程通常5-7天,感染性心内膜炎则需治疗4-6周。切勿自觉症状缓解而擅自停药,这可能导致细菌“起死回生”并产生耐药性。

4. 遵循分级管理制度
我国抗菌药物施行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如阿莫西林)、限制使用级(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特殊使用级(如万古霉素)。不同分级抗菌药物对于开具处方医师的职称要求不同,且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需经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后方可使用,以免出现“大炮打蚊子”的情况。

5. 加强患者教育与监管
医生应针对抗菌药物使用加强患者教育,使患者了解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局限性”,避免其自行“经验购药”或要求“输液”。同时医疗机构需加强对抗菌药物处方的前置审核、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处方点评等,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干预。

四、结语
抗菌药物的发现曾照亮人类对抗感染的漫漫长夜,然其光芒能否持续,取决于我们执灯的手是否清醒。从“广撒网”到“精准打击”,不仅是用药理念的转变,更是对生命健康的敬畏。唯有科学用药、合理监管,才能让抗菌药物真正成为守护人类健康的“利器”,而非催生耐药菌的“帮凶”。

(邵贝贝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药学部)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