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妈,我是从哪里来的?”——青春期性教育全家共读本

2023-10-26 18:3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为什么全家都要“补课”

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首次接受系统性教育的平均年龄是13.7岁,而第一次接触色情内容的平均年龄是10.4岁。换句话说,孩子大概率先在网上“自学”。家长与其让搜索引擎当导师,不如把客厅变成“安全教室”。

二、分龄沟通脚本:一句话就能打开话题

• 8~10岁:身体边界版

“如果有人摸你穿泳衣的地方,就算亲戚也要大声说‘不’,然后告诉爸爸妈妈。”

• 11~13岁:月经&遗精版

“恭喜,身体开始更新DLC!月经/遗精就像升级提示,不羞耻,反而说明你健康。”

• 14~16岁:恋爱&网络版

“喜欢别人很正常,但‘发裸照’是违法红线。真遇到问题,把截图发给我,我们一起报警。”

万能破冰句:“我在准备家长会发言,想听听你们班同学都在聊啥?”——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三、家长篇:如何把尴尬变日常  

1. 道具法:把避孕套、卫生巾、HPV疫苗宣传单放在客厅书架,孩子问起来就顺势科普。  

2. 合同法:共同制定《手机使用公约》——允许使用社交软件,但禁止深夜聊天、删除聊天记录需双方同意。  

3. 资源法:收藏三部高分短片——《一分钟性教育》(B站)、《父与子的避孕史》(腾讯视频)、《月经革命》(Netflix)。周末全家一起看,用弹幕吐槽代替说教。

四、孩子篇:自我保护“三把锁”

① 身体锁:任何让你不舒服的触碰,立刻离开现场。

② 信息锁:地址、裸照、语音,都属于“高敏信息”,网上0分享。

③ 求助锁:把班主任、校医、110设为快捷拨号,遇事一键求助。

五、必须澄清的五大谣言  

1. “第一次不会怀孕。”——精子可存活72小时,边缘行为也有风险。  

2. “紧急避孕药当常规药。”——一年≤2次,否则扰乱激素。  

3. “处女膜完整=处女。”——骑车、跳马都可能拉伸,不能当“守贞器”。  

4. “同性亲密不会染性病。”——HPV、梅毒可通过皮肤黏膜传播。  

5. “爸妈那个年代保守,他们不会懂。”——他们只是缺一个被请教的机会。

六、实战演练:客厅15分钟情景剧

角色:爸爸、妈妈、女儿(14岁)

剧本:女儿收到网恋对象“想看照片”的请求。

妈妈(递手机):“如果你是导演,下一幕怎么拍?”

女儿:“先截图,再拉黑。”

爸爸:“如果他说‘不发就分手’呢?”

女儿:“那正好,渣男自动过滤。”

全家击掌——把危机预演成喜剧,记忆点+10086。

七、资源补给站

• 书籍:《女孩的身体书》《给孩子的性教育绘本》

• 公众号:女童保护、青春护航

• 热线:12355青少年服务台(24小时,免费)

结尾彩蛋

性教育不是“一次性讲座”,而是“十年连续剧”。今天你在餐桌上多放一支月经棉条、一句“有问题随时问”,明天孩子就可能少一次偷偷搜索的深夜。

让我们把“难以启齿”变成“随时可说”,把青春期最大的风险,变成全家共同成长的机会。

(褚丹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妇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