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时,中医的“辨证施治”与西医的抗炎、止咳治疗如何结合,能减少复发频率?

2025-07-18 08:2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的核心原因:中西医视角的共通与差异

从西医角度看,慢性支气管炎的反复发作与三大因素密切相关:

-气道慢性炎症持续存在:吸烟、空气污染、感染等因素反复刺激气道,导致气道黏膜受损、黏膜下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形成“损伤-修复-再损伤”的恶性循环,使气道对刺激的敏感性显著升高(气道高反应性)。

-免疫功能低下:老年人、长期吸烟者或合并基础疾病者,免疫功能下降,难以抵御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袭,反复感染成为复发的重要诱因。

-气道结构重塑:长期炎症导致气道平滑肌增生、纤维组织沉积,气道管腔狭窄,通气功能受损,进一步加重咳嗽、喘息等症状,且更难缓解。

从中医角度看,慢性支气管炎属于“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其反复发作的核心是“本虚标实”:

-本虚:肺、脾、肾三脏功能虚弱是根本。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脾主运化,脾虚则痰湿内生,上犯于肺;肾主纳气,肾虚则气不归元,喘息易作。

-标实:外感风、寒、热等邪气,或痰湿、痰热等病理产物壅滞于肺,引发咳嗽、咳痰等急性发作症状。外感邪气与内生痰湿相互作用,导致病情反复。

可见,中西医虽理论体系不同,但均认为“慢性炎症/本虚”是反复发作的基础,“外邪/感染”是重要诱因,这为两者结合提供了共通的治疗靶点。

二、西医的抗炎、止咳治疗:控制急性发作,斩断“炎症链条”

西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核心是快速控制急性症状、减轻气道炎症、预防感染,为中医调理“本虚”创造条件。其治疗手段需根据“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区别对待。

1.急性发作期:强力抗炎、止咳,阻断病情进展

急性发作多由感染(细菌、病毒)或刺激因素(烟雾、冷空气)诱发,表现为咳嗽、咳痰加重,痰液由白黏转为黄脓,或出现喘息、呼吸困难。此时西医治疗以“治标”为主:

-抗炎治疗:若明确细菌感染,需及时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类)控制感染;对于非感染性炎症(如气道高反应性),可短期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或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减轻气道黏膜水肿和炎症反应。

-止咳祛痰:剧烈干咳影响休息时,可适当使用镇咳药(如右美沙芬);痰液黏稠难以咳出时,用祛痰药(如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稀释痰液,促进排出,避免痰液潴留加重感染。

-平喘治疗:伴有喘息者,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

2.缓解期:维持治疗,减少炎症负荷

急性症状控制后,西医强调“维持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长期抗炎:对频繁发作(每年≥3次)或肺功能下降者,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与长效支气管扩张剂的联合制剂(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可抑制气道慢性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预防感染:对反复细菌感染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免疫调节剂(如匹多莫德);流感季节提前接种流感疫苗,秋冬季节接种肺炎疫苗,减少感染诱因。

-去除诱因:严格戒烟,避免接触粉尘、油烟、冷空气等刺激物,是减少复发的基础。

西医治疗的优势在于快速缓解急性症状、控制感染和炎症,但对气道慢性损伤的修复、免疫功能的整体调节作用有限,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易复发”体质。

三、中医的辨证施治:调理脏腑,改善“本虚标实”,减少复发土壤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核心是“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舌苔脉象等,区分不同证型,针对性调理,从而改善“本虚”、化解“标实”,减少急性发作的“土壤”。

1.急性发作期:辨清“标实”,祛邪为主

急性发作期多以“标实”为突出表现,需先清除外邪与病理产物:

-风寒袭肺证:表现为咳嗽声重、痰白清稀、恶寒无汗,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常用麻黄汤、杏苏散加减(麻黄、杏仁、紫苏叶等)。

-风热犯肺证:咳嗽频繁、痰黄黏稠、咽喉疼痛,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常用桑菊饮、银翘散加减(桑叶、菊花、金银花等)。

-痰湿阻肺证:痰多色白、黏腻难咳、胸闷气短,治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常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半夏、陈皮、莱菔子等)。

-痰热壅肺证:咳嗽剧烈、痰黄脓稠、口渴烦躁,治以清热化痰、肃肺止咳,常用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加减(麻黄、石膏、芦根等)。

此阶段中医治疗的目标是辅助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减轻邪气对肺脏的损伤,为后续调理奠定基础。

2.缓解期:着眼“本虚”,扶正固本

缓解期虽症状减轻,但“肺脾肾虚”的本质未改,需针对性调理:

-肺气虚证:表现为气短乏力、咳嗽无力、易感冒,治以补肺益气,常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加减。

-脾气虚证:痰多清稀、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治以健脾化痰,常用六君子汤(党参、茯苓、白术、半夏)加减。

-肾气虚证:动则喘息、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治以补肾纳气,常用金匮肾气丸、蛤蚧定喘丸加减。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通过补肺以增强卫外功能(减少外感)、健脾以杜绝痰湿来源(减少痰饮)、补肾以固摄肺气(减轻喘息),从根本上改善体质,降低复发风险。

此外,中医还注重“冬病夏治”,在夏季阳气最盛时,通过穴位贴敷(如三伏贴)、艾灸等方法,利用药物和温热刺激疏通经络、温补阳气,增强脏腑功能,对减少冬季复发效果显著。

四、中西医结合的关键:分阶段协同,标本兼顾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需根据疾病阶段(急性发作期、缓解期)的特点,明确两者的主次与配合方式,实现“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顾”。

1.急性发作期:西医为主控症状,中医为辅减损伤

急性发作时,气道炎症剧烈、症状明显,需以西医治疗快速控制病情:

-若明确细菌感染,及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避免炎症扩散;伴有喘息者,联合支气管扩张剂缓解气道痉挛。

-同时,根据中医辨证加用中药:如风寒袭肺者,在使用止咳药的基础上,加用疏风散寒的中药(如麻黄、生姜),可减轻畏寒、鼻塞等症状;痰热壅肺者,配合清热化痰中药(如川贝、鱼腥草),能增强祛痰效果,减少痰液潴留。

-注意:此阶段中药需避免使用过于温补的药物(如人参、鹿茸),以免“闭门留寇”,加重炎症。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于:西医快速阻断炎症进展,中医辅助减轻症状、减少痰液等病理产物,缩短急性发作期病程,降低气道损伤程度。

2.缓解期:中医为主调体质,西医为辅控炎症

缓解期症状减轻,但气道慢性炎症和脏腑虚损仍存,需以中医调理为核心,西医辅助维持治疗:

-中医根据“肺脾肾虚”的具体证型,持续服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如玉屏风颗粒、六君子丸),周期通常为1-3个月,逐步改善免疫功能和脏腑功能。

-西医方面,对气道高反应性明显者,继续规律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长效支气管扩张剂,抑制慢性炎症;对免疫低下者,联合免疫调节剂(如转移因子),与中医“扶正”形成协同。

-配合非药物干预:中医可加入穴位按摩(如按揉肺俞、脾俞、肾俞穴)、气功(如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等,增强肺脾肾功能;西医则强调戒烟、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改善气道通气效率。

这一阶段的结合能实现“双向调节”:中医改善“本虚”,减少复发的内在诱因;西医控制残余炎症,降低气道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从内外两方面减少复发风险。

3.特殊时期(如季节交替、流感高发期):中西医联合预防

慢性支气管炎在秋冬季节、气温骤变时易复发,需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西医:提前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减少感染风险;外出时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气道。

-中医:根据体质进行“预防性调理”,如肺气虚者,提前服用玉屏风散1-2周,增强卫气;脾虚者,用山药、莲子、茯苓煮粥调理脾胃;同时,可进行穴位贴敷(如三伏贴、三九贴),通过经络作用增强脏腑阳气,提高抗寒能力。

通过“未病先防”,中西医结合能显著降低季节交替时的复发概率。

五、减少复发的其他关键:生活方式与治疗的协同

无论中西医治疗,都需配合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疗效,减少复发:

-戒烟与避害: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最重要的诱因,戒烟能显著降低复发频率;同时避免接触二手烟、厨房油烟、粉尘等刺激物,减少气道刺激。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食养”,肺气虚者可多吃山药、百合;脾虚者多吃莲子、炒薏米;肾虚者适当食用核桃、黑芝麻。西医则建议清淡饮食,减少辛辣、过咸食物,避免刺激气道黏膜。

-适度运动:选择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增强肺功能和免疫力,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气道负担加重。

结语

慢性支气管炎的反复发作是“气道慢性炎症”与“脏腑功能虚损”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治疗难以打破这一循环。西医的抗炎、止咳治疗能快速控制急性症状、抑制炎症进展,中医的辨证施治则能调理肺脾肾功能、改善免疫状态,减少复发的“土壤”。

通过“急性发作期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缓解期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分阶段结合策略,配合生活方式干预,既能快速缓解症状,又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最终实现复发频率的显著降低,让患者摆脱“反复咳嗽、年年犯病”的困扰,提高生活质量。

(任元吉 许昌市立医院 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