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领域,有这样两类神奇的“镜子”——它们能深入人体内部,像“侦探”一样探查消化道和呼吸道的隐秘角落,帮助医生精准诊断疾病、实施治疗。它们就是胃肠镜(胃镜、肠镜)和支气管镜。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两类内镜的“工作原理”,了解它们如何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透视眼”。
一、内镜的进化史:从“硬管”到“超细软镜”
内镜的诞生可追溯至19世纪:
· 1806年:德国医生菲利普·博齐尼用蜡烛光和金属管制成首个“内窥镜”,尝试观察尿道(因技术限制未能成功);
· 1953年:日本医生宇治达郎发明纤维内镜,利用玻璃纤维传导光线,使内镜可弯曲,首次实现胃部观察;
· 1983年:电子内镜问世,通过微型摄像头将图像转化为数字信号,清晰度大幅提升;
· 21世纪:超细内镜(直径仅2-3毫米)、超声内镜(结合B超功能)、胶囊内镜(可吞咽的“摄像机器人”)相继出现,诊疗更精准、无创。
如今的内镜已集观察、诊断、治疗于一体,成为消化科和呼吸科的“核心武器”。
二、胃肠镜:消化道疾病的“侦察兵”与“手术刀”
1. 胃镜:从食管到十二指肠的“深度探索”
· 工作原理:
· 患者口服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凝胶)麻醉咽喉,侧卧于检查床;
· 医生将带有摄像头和光源的胃镜(长度约1米,直径1厘米)经口腔插入,依次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
· 图像通过数据线传输至显示屏,医生可实时发现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
· 核心功能:
· 诊断:明确胃炎、胃溃疡、食管癌、胃癌等疾病;
· 治疗:通过胃镜可进行止血(如喷洒止血药、钛夹夹闭血管)、取异物(如误吞的鱼刺、硬币)、切除息肉/早期肿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 患者体验:
· 检查中可能感到恶心、腹胀(因向胃内注气以扩张视野),但全程清醒,可配合医生调整呼吸;
· 普通胃镜约5-10分钟完成,无痛胃镜(静脉麻醉)则“睡一觉”即可结束。
2. 肠镜:直抵回盲部的“肠道巡查”
· 工作原理:
· 检查前需清肠(口服泻药排空粪便),患者左侧卧于检查床;
· 医生将肠镜(长度约1.5米,直径1.2厘米)经肛门插入,通过弯曲肠道的“S”形路径,观察结肠和末端回肠;
· 借助肠镜的注水/注气功能,可展开肠壁褶皱,避免漏诊。
· 核心功能:
· 诊断:筛查结直肠癌、息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
· 治疗:切除息肉、止血、放置支架(缓解肠梗阻)、注射药物(治疗克罗恩病)。
· 患者体验:
· 检查中可能感到腹痛、便意(因肠道被牵拉),但可通过深呼吸缓解;
· 普通肠镜约15-30分钟,无痛肠镜可显著减轻不适。
三、支气管镜:呼吸道的“精准导航仪”
1. 工作原理:从鼻腔到肺部的“微观之旅”
· 操作流程:
· 患者局部麻醉鼻腔/咽喉(或静脉镇静),平卧于检查床;
· 医生将支气管镜(长度约60厘米,直径4-6毫米)经鼻腔或口腔插入,依次通过声门、气管、主支气管,直达肺段支气管;
· 通过活检孔道可插入细胞刷、活检钳、超声探头等附件,进行取样或治疗。
· 图像技术:
· 白光内镜:观察黏膜颜色、形态(如红肿、溃疡、肿物);
· 荧光内镜:通过特殊光照发现早期癌变(癌细胞对荧光反应异常);
· 超声支气管镜(EBUS):结合超声探头,穿透气道壁观察淋巴结和肿瘤,指导肺癌分期。
2. 核心功能:诊断与治疗的“双剑合璧”
· 诊断:
· 肺癌:通过活检钳获取肺组织,明确病理类型(如腺癌、鳞癌);
· 感染:刷检或灌洗获取分泌物,检测结核杆菌、真菌、细菌;
· 异物:取出气道内的花生、假牙、笔帽等(常见于儿童或老年人)。
· 治疗:
· 止血:对肺结核、肺癌引起的咯血,可注射肾上腺素或放置球囊压迫;
· 支架置入:用金属/硅胶支架撑开气道狭窄(如肺癌压迫导致呼吸困难);
· 消融治疗:通过激光、冷冻或射频消融肿瘤,缓解症状。
四、内镜检查的“安全密码”:风险防控与患者配合
1. 常见风险与应对
· 胃肠镜:
· 出血:活检或息肉切除后可能少量渗血,通常可自止;
· 穿孔:极少数情况下肠镜可能戳破肠壁,需手术修补;
· 麻醉意外:无痛胃肠镜需严格评估心肺功能,备好急救设备。
· 支气管镜:
· 低氧血症:检查中可能短暂缺氧,需持续吸氧;
· 心律失常:刺激气道迷走神经可能导致心率减慢,需药物干预。
2. 患者如何配合?
· 术前准备:
· 胃肠镜:提前禁食6-8小时(无痛检查需禁水2小时);
· 支气管镜:停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5-7天,避免出血;
· 携带既往检查报告(如CT、病理结果),供医生参考。
· 术中配合:
· 放松呼吸:通过鼻子缓慢吸气、嘴巴呼气,减少恶心/咳嗽;
· 避免乱动:随意扭动身体可能增加穿孔风险;
· 及时沟通:若感到剧烈疼痛或呼吸困难,立即举手示意医生。
五、未来展望:内镜技术的“智能升级”
1.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AI可自动识别内镜图像中的息肉、肿瘤,提高早期癌症检出率;
2. 机器人内镜:通过磁导航或机械臂控制,实现更精准的操作(如狭窄气道支架置入);
3. 分子影像技术:注射荧光标记物后,内镜可显示肿瘤边界,指导彻底切除。
结语:内镜——照亮人体“黑暗通道”的明灯
胃肠镜和支气管镜就像两把“钥匙”,打开了消化道和呼吸道的“隐秘之门”。它们不仅让医生“看得见”病变,更能“治得了”疾病,将许多曾经需要开胸剖腹的手术变为“微创操作”。如果您或家人需要接受内镜检查,请放下恐惧——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这些“小镜子”会成为守护健康的“忠诚卫士”。毕竟,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对抗疾病最有力的武器!
(徐娜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 内窥镜诊断治疗中心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