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创伤,常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挑战。而运动疗法作为脊髓损伤康复的核心手段之一,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能帮助患者在不同恢复阶段逐步改善多种功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首先,运动疗法能有效增强残存肌肉的肌力。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的肌肉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瘫痪或肌力减弱,这直接影响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运动疗法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损伤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肌力训练方案。例如,对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可通过主动运动训练,如借助哑铃、弹力带等进行抗阻训练,来强化那些仍有神经支配的肌肉群;对于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则会采用被动运动与助力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刺激肌肉收缩,延缓肌肉萎缩,同时为后续的功能恢复奠定基础。经过持续训练,患者的肩、肘、腕等上肢关节的肌力会明显增强,这对于完成穿衣、吃饭、洗漱等日常动作至关重要,部分患者甚至能借助这些力量实现轮椅的自主操控。
其次,运动疗法能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挛缩。脊髓损伤后,由于肢体长期制动,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和韧带会逐渐发生粘连、挛缩,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关节畸形。运动疗法中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被动关节活动、主动辅助关节活动等,能有效维持和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治疗师会帮助患者对四肢各大关节进行系统性的屈伸、旋转等活动,确保每个关节都能达到正常的活动角度。比如,对于下肢关节,通过持续的被动屈膝、伸膝训练,可防止膝关节挛缩;对于踝关节,则通过背伸、跖屈训练,避免足下垂的发生。保持良好的关节活动度,不仅能减少关节疼痛和畸形的风险,还能为患者后续的站立、行走等功能训练创造有利条件。
再者,运动疗法能提高患者的平衡与协调能力。平衡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损伤平面较低的患者中,由于躯干和下肢的控制能力下降,患者在坐、站等体位时容易失去平衡,增加跌倒风险。运动疗法会通过一系列平衡训练来改善这一状况,比如从静态平衡训练开始,让患者在稳定的平面上保持坐位或站立位,逐渐过渡到动态平衡训练,如在平衡垫上进行重心转移训练、单腿站立训练等。同时,协调训练也不可或缺,通过进行肢体的协调性动作练习,如交替踏步、手指精细动作训练等,能提高患者肢体运动的协调性和准确性,使患者在完成复杂动作时更加平稳、流畅。
另外,运动疗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步行功能。对于有步行潜力的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是重要的康复目标之一。运动疗法会根据患者的肌力、平衡能力等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步行训练。在早期阶段,患者可能需要借助平行杠、助行器等辅助器具进行站立和迈步训练,学习正确的步态;随着功能的改善,逐渐减少辅助器具的依赖,进行独立步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治疗师会指导患者掌握重心转移、跨步、屈膝等关键动作,调整步行姿势,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和效率。部分患者通过长期训练,甚至能实现短距离的独立行走,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度。
同时,运动疗法对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也有积极作用。脊髓损伤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或活动量减少,心肺功能会逐渐下降,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减弱、心血管耐力降低等问题。运动疗法中的有氧训练,如轮椅推进训练、上肢功率车训练等,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这些训练可以增加心脏的泵血能力,改善肺部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提高机体的氧气利用效率,增强患者的耐力和体力,使他们在进行日常活动时不易感到疲劳。
此外,运动疗法还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与重组。脊髓损伤后,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运动疗法通过反复的运动刺激,能促进损伤部位周围神经细胞的再生和突触的重组,帮助建立新的神经通路,从而改善部分神经功能。虽然这种恢复程度因人而异,但科学的运动训练无疑为神经功能的修复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最后,运动疗法在心理层面也对患者有着积极影响。脊髓损伤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运动疗法让患者在训练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功能在逐步改善,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康复信念,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对生活的希望,积极配合治疗,形成良好的康复循环。
总之,运动疗法在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从改善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协调能力,到提升步行功能、心肺功能,再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全方位助力患者逐步回归正常生活。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疗法必须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并根据恢复情况及时调整,以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刘学谦 洛阳市孟津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 主管康复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