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神经损伤患者进行运动疗法时,如何避免不当训练加重损伤?

2025-04-27 14:2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神经损伤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运动疗法犹如一把双刃剑 —— 科学训练能激活神经修复潜能、改善肢体功能,不当训练却可能成为加重损伤的 “隐形杀手”。许多患者急于求成,盲目模仿他人动作或过度追求强度,导致肌肉痉挛加剧、关节挛缩甚至二次损伤。让运动疗法真正起效,需先避开这些 “雷区”。​

训练前的精准评估是避免损伤的第一道防线。神经损伤的类型、程度及恢复阶段,直接决定运动疗法的内容和强度。脊髓损伤患者急性期过早进行下肢负重训练,可能降低脊柱稳定性;周围神经损伤早期(如尺神经损伤)强行做腕部过度屈曲,会因神经牵拉加重水肿,阻碍血供。专业人员通过肌力评级(0-5 级,0 级完全瘫痪,5 级正常)、肌张力评估(改良 Ashworth 量表)、关节活动度测量,结合肌电图制定方案。患者切忌凭感觉或网络教程盲目训练,尤其感觉障碍部位,因痛觉反馈迟钝,易发生隐性损伤。​

把握训练的 “度” 与 “量” 是核心原则。神经损伤后,组织脆弱,过度训练危害更大。偏瘫患者反复过度用力抓握,可能引发屈肌痉挛恶性循环,形成 “爪形手”。初期应轻柔被动活动,如辅助下肩关节前屈、肘关节屈伸,每个动作保持 10-15 秒,每组 3-5 次,每日 2-3 组,以不引起疼痛或痉挛为限。肌力达 3 级以上,逐步增加主动训练,如弹力带抗阻训练,阻力以不出现代偿动作为准(避免耸肩代替手臂上举)。训练间隔需合理,神经和肌肉需恢复时间,频繁训练会导致组织疲劳,不利修复。​

避免错误动作模式是关键。神经损伤后,肢体因肌力不平衡出现异常运动模式,训练中强化会固化障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 “划圈步态”,若盲目快走,会加重髋关节内收、膝关节僵硬,影响正常步态重建。训练应关注质量而非数量:站立时确保患侧下肢承重均匀,避免骨盆倾斜,可借镜子调整姿势;手部训练先通过 Bobath 技术抑制腕部屈曲,再练手指分离运动(如单独活动食指)。共济失调患者(如小脑损伤),快速大幅度动作易引发震颤,应从静态平衡训练开始(如双足站立控重心),再过渡到动态训练(如慢走、转身)。​

关注身体的 “预警信号” 不可忽视。神经损伤患者的身体反馈特殊,训练中异常感觉可能是损伤加重信号。训练后肢体持续刺痛或麻木超 2 小时,可能提示神经过度牵拉,影响传导;肌肉痉挛频率增加(如小腿三头肌从每日 1-2 次增至频繁发作),多因强度过大;关节活动卡顿、弹响伴疼痛,需警惕关节囊损伤。出现这些情况应立即停训,与康复师沟通调整,不可 “忍痛坚持”。​

结合神经修复规律调整方案很重要。神经再生每日约 1-2 毫米,康复需循序渐进。损伤后 1-2 周炎症水肿期,以被动活动(如抬高患肢、轻柔按摩)促进循环、减轻水肿;2 周后神经再生期,增加感觉再教育(如用棉布、毛刷触皮肤),配合主动活动;3 个月左右肌力明显恢复,引入功能性训练(如穿衣、进食)。盲目跳过阶段会违背修复规律,增加损伤风险。​

辅助器具正确使用能护航,错误使用则成隐患。踝足矫形器尺寸不适或过紧,会压迫腓总神经致足背麻木;弹力带过粗可能引发肌肉撕裂。使用前需专业指导,确保适配、佩戴正确,定期检查皮肤是否有压迫红斑。器具应随功能恢复调整,如踝关节背屈改善后,换弹性更低的矫形器,避免肌肉废用性萎缩。​

神经损伤康复无 “速成法”,运动疗法核心是 “精准” 与 “耐心”。超出身体承受的训练可能埋隐患,符合修复规律的训练才能助功能恢复。康复中与专业团队密切沟通,反馈训练变化,优化方案,让训练成为神经修复的 “助力”,逐步提高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生活。

(吴笑媛 洛阳市孟津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 主管康复治疗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