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普通人磕碰后可能只是短暂疼痛,但血友病患者却可能因轻微碰撞出现大片淤青,甚至血流不止。这种“一碰就出血”的脆弱性,源于患者体内凝血因子的缺乏。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疾病,患者因缺乏凝血因子Ⅷ(血友病A)或Ⅸ(血友病B),导致血液无法正常凝固,轻微外伤即可引发严重出血。本文将从日常防护、治疗原则和紧急处理三方面,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实用指南。
一、日常防护:减少出血风险的“生活法则”
1. 避开“高危行为”,选择安全活动
血友病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对抗性活动,如足球、篮球、拳击等,这些运动易导致关节或肌肉出血。建议选择游泳、散步、瑜伽等低风险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又能降低受伤概率。运动时务必穿戴护膝、护肘等防护装备,儿童患者应选择无棱角玩具,居家环境移除尖锐物品,减少磕碰风险。
2. 用药禁忌:这些药物可能“雪上加霜”
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血小板功能,加重出血倾向,患者需严格禁用。止痛可选对乙酰氨基酚片,但需遵医嘱控制剂量。中药活血化瘀类药物(如丹参、三七)也需谨慎使用,用药前务必咨询血液科医生。此外,避免肌肉注射,疫苗接种应采用皮下注射方式。
3. 口腔护理:小细节关乎大健康
牙龈出血是血友病常见症状之一。患者应使用软毛牙刷和牙线清洁口腔,每6个月进行一次牙科检查,预防龋齿和牙周病。若需拔牙或进行口腔手术,必须提前输注凝血因子,并在医生指导下操作。
4. 饮食管理:吃对食物助凝血
维生素K是合成凝血因子的关键营养素,患者可适量摄入菠菜、西兰花、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同时,多吃橙子、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增强血管弹性。需注意控制体重,避免关节负荷过重引发损伤。
二、治疗原则:从“被动止血”到“主动预防”
1. 替代疗法:补充缺失的“凝血钥匙”
替代疗法是血友病的核心治疗手段,通过输注凝血因子Ⅷ或Ⅸ浓缩剂、重组人凝血因子等,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凝血因子。根据出血频率和严重程度,治疗分为按需治疗(出血后输注)和预防治疗(定期输注以防止出血)。研究表明,预防治疗可显著降低关节残疾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 药物辅助:止血与抗炎并重
急性出血期,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氨甲环酸片、氨基己酸注射液等抗纤溶药物,减少血块溶解,增强止血效果。若合并感染,需谨慎选择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诱发出血的药物(如某些广谱抗生素)。
3. 物理治疗与康复:恢复关节功能
反复关节出血会导致血友病性关节病,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出血急性期需立即制动并冰敷,出血停止后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如非负重关节活动度训练、水中运动疗法等。严重关节畸形者可通过佩戴支具或矫形器减轻压力,延缓病情进展。
4. 基因治疗:未来可能的“治愈方案”
近年来,基因治疗为血友病治疗带来新希望。通过向患者体内导入正常凝血因子基因,有望实现长期甚至终身治愈。目前,全球已有部分基因治疗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价格昂贵且长期安全性仍需观察。
三、紧急处理:关键时刻的“救命指南”
1. 家庭急救:第一时间控制出血
若发生皮肤出血,可用干净纱布压迫止血,避免反复查看伤口;关节出血时需立即制动,抬高患肢并冰敷,减少肿胀和疼痛;鼻腔出血可局部使用肾上腺素棉球或凝血酶原复合物。随身携带血友病急救卡,注明疾病类型、凝血因子用量和主治医生联系方式,以便紧急情况下快速救治。
2. 抑制物管理:应对治疗“耐药性”
约20%-30%的血友病A患者会产生凝血因子Ⅷ抑制物,导致替代治疗失效。此类患者需使用旁路制剂(如重组人凝血因子VIIa)或免疫耐受诱导治疗,逐步降低抗体滴度,恢复凝血因子疗效。
3. 手术与妊娠:特殊情况的“精准预案”
若需手术,术前需根据凝血因子缺乏类型和手术风险,制定个体化替代治疗方案。例如,小型手术需将凝血因子水平提升至50%-80%,大型手术则需维持在80%-100%。女性血友病携带者妊娠时,需通过基因检测评估胎儿风险,并在分娩前输注凝血因子预防产后出血。
四、心理支持与社会关爱:打破“孤独的战斗”
血友病患者常因长期治疗和活动受限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家属应给予充分理解,鼓励患者参与病友互助组织,分享治疗经验。社会层面,需完善医保政策,降低治疗费用,同时加强公众科普,消除对血友病的误解和歧视。
血友病虽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防护、规范治疗和积极心态,患者完全可以拥有接近正常的生活质量。正如一位血友病患者的自述:“我们不是‘玻璃人’,而是学会了与疾病共处的‘钢铁战士’。”愿每一位患者都能在关爱与支持下,勇敢面对挑战,拥抱精彩人生。
(单孟醒 河南省儿童医院 血液肿瘤科三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