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漫漫征途中,睡眠宛如一座宁静的港湾,让孩子疲惫的身心得以休憩、重启。然而,当儿童睡眠障碍悄然来袭,那原本应是甜美无忧的梦乡,却被蒙上了层层“阴霾”,亟待我们去驱散。
常见的儿童睡眠障碍,如夜惊、梦游,常令家长心忧。夜惊之时,孩子会在睡眠中突然坐起、尖叫、哭闹,眼神惊恐却似懵懂不知身处何境,安抚许久方能渐渐平复,可未过多时又再度陷入这惊惶的轮回,不仅扰了自身安宁,也使得全家人神经紧绷,夜不成眠。梦游者则更是像被施了奇异魔法,起身下床,行动僵硬迟缓,在熟悉又陌生的居家环境里穿梭,稍有不慎便可能摔倒受伤,危险系数直线上升。这些看似诡异的行为,根源往往藏在孩子大脑发育尚未成熟的隐秘角落,神经系统的不稳定让他们难以自如调控睡眠周期,加之白天过度兴奋、紧张或受惊吓等情绪余波,更容易触发这类病症。
失眠,同样是困扰儿童睡眠的一大顽疾。学业压力沉重的孩子,挑灯夜战至深夜,脑海中塞满公式、课文,躺在床上仍思绪纷飞,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或是因家庭氛围长期压抑,父母争吵、亲子关系疏离,致使孩子心底愁云密布,精神紧绷,入睡仿若登天之难。长期失眠,孩子的眼睛里没了光彩,注意力涣散如沙,记忆力衰退似潮水退去,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身体发育也因生长激素分泌受限而滞后同龄人,恰似娇嫩花朵缺了雨露滋养,渐显颓态。
睡眠呼吸障碍亦不容小觑。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肿大的孩子,卧榻之时呼吸道受阻,鼾声如雷,气息不畅,憋气、呼吸暂停频繁发作,仿若在生死边缘徘徊,每一次艰难喘息都在透支着身体的氧气储备。长此以往,大脑缺氧导致头晕困倦、反应迟钝,白天嗜睡却又无法真正休息好,形成恶性循环,性格也因身体不适变得烦躁易怒或抑郁寡欢。
面对儿童睡眠障碍,切莫视作小事一桩,放任不管。家长要敏锐洞察孩子的睡眠异状,详实记录症状表现、发作频率与时长等信息,以便就医时精准描述病情。营造舒适睡眠环境是基础防线,卧室温度湿度适宜,光线柔和且安静避噪,床铺软硬适中、整洁温馨,让孩子一踏入卧室便能心生惬意。睡前一小时,摒弃电子设备蓝光干扰,改为轻柔亲子阅读、舒缓音乐相伴或简单放松操练习,助孩子心境平和,渐入佳境。
学校亦应担起护航之责,合理安排课业,避免作业堆积成山,给学生留出充足休整时间;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与咨询辅导,为压力过大、情绪低落的孩子及时疏解愁闷。医生则需凭借专业知识,借助先进仪器检测诊断,若是生理疾病所致,必要时果断采取手术、药物等手段根治;心理因素引发者,辅以专业心理干预,引导孩子认知情绪、化解心结。
社会层面,普及儿童睡眠健康知识至关重要,社区可组织讲座、线上科普等活动,提升家长重视程度与应对能力;政策制定者也应关注学生减负实效,保障孩子充足睡眠权益,从多维度为儿童睡眠保驾护航。
别让睡眠障碍的“阴霾”笼罩孩子梦乡,愿我们携手共进,用爱与责任点亮那片本应璀璨的夜空,还孩子夜夜好眠,日日活力满格,在成长康庄大道上大步流星,奔赴美好未来。
(张萌 开封市儿童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