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其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并发症众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在糖尿病防治领域,中医智慧与西医科技各自发挥着独特作用,二者的碰撞交融为应对这一全球性健康难题带来了新思路与新希望。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将其归为“消渴”范畴。中医认为消渴病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紊乱,阴虚燥热内生。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中医治疗糖尿病独具特色。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众多方剂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调配,如针对肺热津伤证,常用消渴方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对于胃热炽盛证,白虎加人参汤能清胃泻火、益气养阴;而肾阴亏虚证则可选用六味地黄丸等方剂滋阴补肾。这些方剂并非单一成分作用,而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调节机体功能,改善胰岛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同时调节血脂、血压,减轻炎症反应,延缓糖尿病并发症进程。例如黄芪,现代研究证实其含有的黄芪多糖等成分可双向调节血糖,增强机体免疫力,在糖尿病治疗中广泛应用且效果显著。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拥有丰富多样的非药物疗法。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如针刺足三里、三阴交、胰俞等穴位,可促进胰岛素分泌、调整血糖代谢紊乱,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均有良好疗效,且操作简便、副作用小。推拿按摩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新陈代谢,辅助降低血糖并缓解糖尿病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此外,中医养生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调摄,指导患者合理膳食,适量食用具有降糖作用的食物,如苦瓜、洋葱等,配合规律作息与心情舒畅,从根本上改善身体内环境,预防糖尿病发生发展。
西医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则凭借先进技术与精准医学理念占据重要地位。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发病机制深入研究,明确其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自身免疫密切相关。通过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手段,能精准诊断病情并评估治疗效果。
口服降糖药是西医治疗糖尿病的基石。磺脲类药物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胍类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肝糖输出,α-糖苷酶抑制剂降低餐后高血糖,格列奈类快速促胰岛素分泌,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新型药物不断涌现,为不同病情患者提供更多选择。对于胰岛功能衰竭或严重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成为关键,从早期动物胰岛素到如今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及各类胰岛素类似物,剂量精准、剂型多样,可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有效控制血糖波动。
西医在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上同样成果斐然。眼底检查、肾功能监测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等能早期发现微血管、大血管及神经病变并发症,及时干预。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抗血管生成药物遏制新生血管形成;强化降压、调脂稳定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药物缓解周围神经病变症状,从多维度守护糖尿病患者健康。
然而,中医与西医在糖尿病防治中各有优劣。中医整体调理但缺乏精准定量分析,西医精准靶向却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局限性。故而二者融合至关重要。在实践中,中西医结合既能发挥西药降糖迅速、精准优势,又能借助中药改善体质、预防并发症,实现标本兼治。例如在糖尿病前期,中药干预可逆转病情进展;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配合中药可减少西药用量、降低副作用;出现并发症时,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更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病情恶化。
糖尿病防治之路任重道远,中医智慧与西医科技的碰撞交融恰似璀璨星光照亮前行方向。唯有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让两种医学体系优势互补,方能为糖尿病患者撑起一片健康蓝天,助力全社会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控糖战役”。未来,随着科研深入与临床实践推进,二者必将在糖尿病防治领域绽放更多光芒,书写人类健康新篇章。
(周海英 浚县黎阳镇中心卫生院 中西医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