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说说:牙龈出血不一定是“上火”,可能是血小板在“喊救命”
早上刷牙,牙膏沫里带血丝;啃苹果,果肉上留下血印;甚至轻轻吸一下牙龈,都会有血珠冒出来——很多人觉得这是“上火了”“牙龈发炎了”,喝点凉茶、换支止血牙膏就完事。但血液内科医生会提醒:如果牙龈总出血,而且出血不容易止住,可能不是口腔的问题,而是血液里的“止血小能手”——血小板“数量不足”或“功能不行”了。
血小板是血液里的“止血卫士”,正常情况下,每升血液里有100-300×10⁹个,它们像“小补丁”一样,哪里血管破了就往哪里冲,迅速抱团堵住缺口。如果血小板数量太少(低于100×10⁹/L),或功能出了问题,牙龈这种“血管丰富又脆弱”的地方就容易反复出血,这其实是血小板在“发出信号”,提醒身体可能有更严重的问题。
二、牙龈出血有啥特点?从“出血量”到“止血速度”,看出是不是血小板的问题
牙龈出血的原因很多(比如牙龈炎、牙周炎),但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有几个“特殊记号”,和口腔问题不一样:
1.出血“没诱因”,轻轻一碰就出血
-口腔问题出血:通常有诱因,比如刷牙太用力、吃太硬的东西(薯片、坚果)、牙龈红肿发炎,出血多是“点状”(一个小血点),很快能止住。
-血小板减少出血:没明显诱因,比如轻轻刷牙(用软毛牙刷)、甚至说话时上下牙摩擦,牙龈就会出血,出血量更多(可能是“片状”渗血),止血慢(需要用棉花按压5分钟以上,甚至更久)。
2.出血“不止在牙龈”,全身可能有“出血点”
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不会只“盯”着牙龈,身体其他地方也可能有“信号”:
-皮肤:胳膊、腿上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像“红痣”),或乌青块(轻轻一碰就淤青,而且不容易消)。
-鼻子:经常流鼻血,出血量不多但频繁(比如每天早上起床流一点)。
-黏膜:嘴里有血泡(尤其舌头、颊黏膜),或大便带血(黑色或红色)。
如果牙龈出血的同时,身上还有这些情况,大概率是血小板出了问题,别再当“上火”处理了。
3.出血“和时间有关”,可能反复加重
血小板减少引起的牙龈出血,可能会“时好时坏”:
-感冒、发烧时加重(身体应激会让血小板进一步减少)。
-月经期间加重(女性经期血小板会生理性下降,本身就少的话,出血更明显)。
-熬夜、劳累后加重(免疫力下降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
有个女大学生,每次月经前后牙龈出血就变严重,身上还会冒出血点,查血小板只有60×10⁹/L,医生说这和她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关,经期激素变化让症状更明显。
三、血小板为啥会“数量不足”?从“生成少”到“破坏多”,原因有三类
血小板数量不足(医学上叫“血小板减少症”),主要有三个原因,像“工厂生产少了”“运输中丢多了”“用得太快了”:
1.生成少:骨髓“工厂”出问题,血小板“产量不足”
骨髓是生产血小板的“工厂”,如果骨髓出问题(比如被白血病细胞、肿瘤细胞占据),或缺乏“原材料”(比如维生素B12、叶酸),血小板的“生产线”就会瘫痪: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里的造血细胞“罢工”,不仅血小板少,红细胞、白细胞也少,会同时出现贫血(乏力、头晕)、感染(反复发烧)。
-白血病:白血病细胞在骨髓里“抢地盘”,挤压正常造血细胞的空间,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牙龈出血可能是早期症状之一(尤其急性白血病)。
-营养缺乏:长期偏食、节食的人,可能缺维生素B12或叶酸,影响血小板生成,补充后血小板会慢慢恢复。
2.破坏多:身体“认错人”,把血小板当“敌人”消灭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占血小板减少的60%以上),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身体的免疫系统出了“bug”,把血小板当成“外来入侵者”,产生“抗体”攻击它们,导致血小板被提前破坏(正常血小板寿命7-10天,这里可能只有1-2天)。
这种情况常发生在感冒、接种疫苗后(免疫系统被激活,误打误撞攻击了血小板),女性比男性多,尤其育龄女性。有个女士感冒后出现牙龈出血,查血小板只有20×10⁹/L,确诊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用了激素治疗后,血小板慢慢升上来,出血也停了。
3.消耗多:血小板“用得太快”,供不应求
身体如果有“血栓”或“感染”,会激活凝血系统,血小板会大量聚集去“堵血栓”或“对抗感染”,导致消耗过多,数量下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感染、创伤时,血管里到处形成小血栓,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导致出血(包括牙龈出血),这是急症,需要紧急治疗。
-感染(比如病毒感染、败血症):细菌或病毒会直接破坏血小板,或让血小板“黏附在血管壁上”,导致血液里的血小板数量减少。
四、牙龈总出血该咋办?先做这三件事,别盲目“止血”
发现牙龈总出血,别光靠“止血牙膏”“凉茶”,按这三步走,才能找到原因、有效解决:
1.第一步:先做“血常规”,花20元查血小板数量
这是最简单也最关键的一步。挂个内科号,开一张“血常规”检查单,抽一管血(不用空腹),半小时就能出结果,看看血小板数量:
-正常(100-300×10⁹/L):可能是口腔问题(比如牙龈炎),去口腔科看看。
-减少(<100×10⁹/L):尤其是<50×10⁹/L,大概率是血液问题,需要去血液内科进一步检查。
2.第二步:去血液内科查“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如果血常规显示血小板减少,血液内科医生会进一步检查,找出原因:
-查“凝血功能”:看是否有凝血因子缺乏(区别于血小板问题)。
-查“自身抗体”:看是否有攻击血小板的抗体(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必要时做“骨髓穿刺”:看骨髓里血小板的生成情况(判断是“生成少”还是“破坏多”)。
这些检查能帮医生确定是“免疫性”“营养性”还是“骨髓疾病”引起的,为后续治疗打基础。
3.第三步:针对性治疗,从“止血”到“升血小板”
不同原因的血小板减少,治疗方法不同: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轻度(血小板>50×10⁹/L,出血少):不用药,定期复查即可,避免劳累、感冒。
-中度(血小板30-50×10⁹/L,有出血):用小剂量激素(比如泼尼松),抑制免疫系统对血小板的攻击,血小板升上来后,牙龈出血会明显减轻。
-重度(血小板<30×10⁹/L,出血多):可能需要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快速提升血小板),或用“促血小板生成素”(刺激骨髓生产血小板)。
-营养性血小板减少(缺维生素B12、叶酸):补充对应的维生素,1-2个月后血小板会恢复正常,牙龈出血也会消失。
-骨髓疾病(比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针对原发病治疗(化疗、骨髓移植等),原发病控制后,血小板会慢慢升上来。
4.临时“止血小技巧”:出血时这么做,减少出血量
在找到原因、针对性治疗前,牙龈出血时可以用这些方法临时止血:
-用干净的棉花或纱布(别用卫生纸,可能有细菌),轻轻按压出血的牙龈,保持5-10分钟(别频繁拿开看,会破坏凝血块)。
-按压时头稍微前倾(别仰头,避免血咽下去刺激胃)。
-止血后1小时内别吃东西、漱口(让凝血块稳定)。
五、生活中咋保护“血小板”?减少出血风险,帮血小板“省着用”
不管是哪种原因的血小板减少,生活中做好这些事,能减少出血风险,保护自己:
1.口腔护理“温柔点”,别给牙龈“添麻烦”
-用“软毛牙刷”(儿童牙刷更软),刷牙时力度要轻(像“轻轻抚摸”牙龈,别用力来回刷)。
-别用牙线(可能划伤牙龈),改用“冲牙器”(用温和的水流清洁牙缝,减少对牙龈的刺激)。
-定期洗牙(但要在血小板正常或稳定后,洗牙前告诉医生自己有血小板减少,避免洗牙时出血不止)。
2.饮食“别吃硬、别吃烫”,保护黏膜少受伤
-别吃太硬的食物(坚果、硬糖、炸薯片),避免划伤牙龈和口腔黏膜。
-别吃太烫的食物(超过60℃的汤、火锅),高温会损伤牙龈和口腔黏膜,让出血更易发生。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橙子、猕猴桃、青椒),维生素C能增强血管弹性,减少出血。
3.避免“受伤和感染”,减少血小板“消耗”
-别做剧烈运动(比如篮球、足球),避免碰撞、摔倒(血小板少的人,轻微碰撞可能导致皮下大出血),可以选择散步、瑜伽等温和运动。
-注意保暖、勤洗手,避免感冒(感冒会激活免疫系统,可能加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别随便吃“退烧药、消炎药”(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这些药可能抑制血小板功能,让出血加重,用药前一定要问医生。
六、必须警惕的“危险信号”:出现这些情况,立刻去医院
血小板减少引起的牙龈出血本身不可怕,但出现以下情况,说明血小板可能严重减少或有其他危险,必须立刻去医院:
1.出血不止:牙龈出血用棉花按压20分钟还止不住
这说明血小板数量可能极低(<10×10⁹/L),有“自发性出血”风险(比如内脏出血),需要紧急输血小板、用止血药,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2.出现“内脏出血”症状:呕血、黑便、尿血、头晕
-呕血(咖啡样物或鲜血)、黑便(像柏油一样):可能是消化道出血。
-尿血(尿色发红或茶色):可能是泌尿系统出血。
-头晕、心慌、出冷汗:可能是出血过多导致贫血、休克,需要立刻抢救。
3.血小板<20×10⁹/L,同时有“头痛、呕吐”
这可能是“颅内出血”的前兆(虽然罕见,但致命),需要立刻做头部CT,同时输血小板、降颅压治疗,一刻也不能耽误。
总结:牙龈出血别轻视,先查血小板数量
牙龈总出血,别总当“上火”“牙周炎”,可能是血小板在“报警”。花20元做个血常规,看看血小板数量,就能初步判断是口腔问题还是血液问题。
如果是血小板减少,及时去血液内科查原因,针对性治疗(升血小板、抑制破坏),牙龈出血会随之改善。记住,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多数血小板减少都能控制,别让“小出血”拖成“大问题”。
(周亚方 郑州市中心医院 血液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