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和结直肠,是我们身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成员”,每天兢兢业业地帮我们处理食物,汲取营养。然而,近年来,胃结直肠肿瘤的发病率却呈上升趋势,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很多人会疑惑,究竟哪些人容易被胃结直肠肿瘤“盯上”呢?其实,这背后藏着不少高危因素,了解它们,就如同给自己的健康安上了预警雷达,能提前察觉风险,及时防范。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揭开胃结直肠肿瘤高危因素的神秘面纱。
一、饮食习惯——病从口入的“祸根”
(一)高盐饮食
过多的盐摄入,可是胃的一大“杀手”。想象一下,胃就像一个娇嫩的“储物袋”,高盐食物进入后,会使胃黏膜长时间处于高渗透压环境,就像把胃黏膜泡在浓盐水里,细胞里的水分被不断吸出,黏膜受损,变得脆弱不堪。长此以往,为幽门螺杆菌等病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而幽门螺杆菌感染又是胃癌的重要诱因。像腌制食品,如咸菜、咸鱼、腊肉等,往往含盐量极高,这类食物偶尔尝尝鲜可以,但要是经常吃,胃可就吃不消了。
(二)高脂肪、高热量饮食
对于结直肠来说,高脂肪、高热量饮食是个不小的威胁。这类食物进入肠道后,会导致胆汁大量分泌,胆汁中的某些成分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可转化为有致癌风险的物质,如次级胆汁酸。同时,高脂肪、高热量食物还会让肠道蠕动变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其中的有害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增多,就更容易诱发结直肠肿瘤。西式快餐、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都是这类饮食的典型代表,要是经常沉迷于此,肠道就要拉响警报了。
(三)膳食纤维摄入不足
膳食纤维就像是肠道的“清洁工”,它能促进肠道蠕动,吸附肠道内的有害物质,裹挟着它们一起排出体外。如果日常饮食中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吃得少,肠道的自我清洁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积聚,不断刺激肠黏膜,日积月累,结直肠肿瘤的发病风险就会显著升高。那些顿顿大鱼大肉,却很少碰蔬菜的人,可要小心了。
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帮凶”
(一)吸烟酗酒
吸烟可不只是伤肺,烟雾中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胃部,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让胃黏膜更容易遭受损伤,还会影响胃部的血液循环,降低胃的自我修复能力,为胃癌的发生埋下伏笔。而酗酒,酒精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引发胃炎、胃溃疡;另一方面,酒精在肝脏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是一种明确的致癌物,进入肠道后,也会对肠道黏膜造成损害,增加胃结直肠肿瘤的发病几率。
(二)缺乏运动
长期久坐不动,身体的新陈代谢就像一潭死水,肠道蠕动减缓,血液循环不畅。对于肠道而言,这意味着粪便排出困难,有害物质容易在肠道内滞留,而且肠道的免疫功能也得不到充分锻炼,变得脆弱。研究表明,经常运动的人,肠道的健康状况明显优于缺乏运动的人,他们患胃结直肠肿瘤的风险也相对较低。所以,别总是瘫在沙发上,动起来,才能让肠道更有活力。
(三)长期熬夜
熬夜似乎已经成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常态”,但它对身体的危害却不容小觑。人体有自己的生物钟,肠胃也不例外。长期熬夜会打乱肠胃的正常节律,影响胃酸分泌、胃肠蠕动等生理功能。胃得不到充分的休息,黏膜修复受阻,肠道的排毒、消化功能也会紊乱,长此以往,胃结直肠肿瘤就容易趁虚而入。
三、遗传因素——与生俱来的“隐患”
家族遗传在胃结直肠肿瘤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多人患有胃结直肠肿瘤,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同类疾病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这是因为某些遗传基因的突变,会使得他们从出生起就携带了易患肿瘤的“种子”。比如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的基因突变使其结直肠黏膜细胞稳定性变差,更容易发生癌变。还有一些胃癌家族,存在特定的遗传易感基因,后代遗传到这些基因后,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患胃癌的几率就会飙升。不过,即使有家族遗传史,也并非意味着一定会发病,通过定期筛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依然可以有效降低风险。
四、年龄与性别——岁月留下的“痕迹”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胃结直肠也不例外。胃黏膜的更新速度变慢,肠道的蠕动、消化能力减弱,细胞修复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概率增加,使得肿瘤更容易滋生。一般来说,胃结直肠肿瘤的发病率在50岁以上人群中显著升高,这也是为什么医生通常建议这个年龄段的人群要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此外,性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发病风险。总体而言,男性患胃结直肠肿瘤的比例略高于女性。一方面,男性的生活习惯往往相对较差,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等情况更为常见;另一方面,男性体内的激素水平、代谢特点等也可能与女性有所不同,使得他们的胃肠更容易受到损伤,增加肿瘤发病几率。
五、慢性炎症——经久不愈的“伤口”
(一)慢性胃炎
长期的慢性胃炎,胃黏膜反复受损、修复,就像一个伤口不断被揭开又愈合,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可能发生基因突变,逐渐走上癌变之路。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它持续在胃内捣乱,释放毒素,引起胃黏膜炎症反应,若不及时清除,最终可能诱发胃癌。所以,一旦发现患有慢性胃炎,尤其是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时,一定要积极治疗,斩断癌变的“导火索”。
(二)慢性结肠炎
对于结直肠,慢性结肠炎也是个大隐患。炎症刺激使得肠黏膜处于长期的“应激状态”,细胞过度增殖,时间一长,就可能出现异常增殖,发展成肿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性肠病患者,他们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数倍。这类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密切关注肠道变化,及时干预,防止病情恶化。
六、肠道菌群失调——看不见的“内忧”
我们的肠道内生活着数以万亿计的细菌,它们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维持着肠道的健康平衡。然而,当这个生态系统被打破,菌群失调时,就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有害菌产生的毒素会刺激肠黏膜,影响肠道的免疫功能,为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创造条件。抗生素滥用、饮食不均衡、肠道感染等都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保持肠道菌群的和谐,多吃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是守护肠道健康的重要一环。
七、总结
胃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并非偶然,诸多高危因素如同一个个隐藏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健康危机。从饮食习惯到生活方式,从遗传因素到慢性炎症,每一个环节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了解这些高危因素,是我们预防胃结直肠肿瘤的第一步。摒弃不良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筛查,让我们为胃结直肠的健康保驾护航,远离肿瘤的阴霾,畅享美好生活。希望这篇科普能成为大家守护健康的有力武器,让胃结直肠肿瘤无机可乘。
(耿利丹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胃结直肠外科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