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认知里,感冒常被简单归因于“着凉”,仿佛只要多添几件衣服、避开冷风,就能与感冒划清界限。然而,中医却为我们揭示了感冒背后更为复杂多元的真相,它绝非仅仅“着凉”这一单一因素所能解释。
从中医理论来看,感冒的病因纷繁复杂,涉及外因、内因以及不内外因等多个层面。外因方面,除了常见的风寒之邪侵袭,还有风热、暑湿等病邪。风寒感冒者,常因劳累后吹风受凉,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状,恰似寒邪束缚体表,卫阳被遏,气血不畅。而风热感冒则多发于气候温暖多风之时,外界温热之邪侵袭肺卫,致使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此时热邪煎灼津液,扰动心神与肺窍。暑湿感冒多见于夏季,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湿为阴邪,其性黏滞,二者夹杂侵袭人体,不仅会有发热、头晕、胸闷等暑热症状,还伴有肢体困倦、食欲不振、舌苔腻等湿邪困阻的表现,犹如被潮湿闷热的天气笼罩,身体不得舒展。
内因同样在感冒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人体正气不足,体质虚弱,卫外功能低下,就极易受外邪侵袭。例如,长期过度劳累、熬夜透支身体,会损伤气血阴阳,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使得肌表疏松,外邪乘虚而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偏食挑食,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化生充足气血,进而影响肺气宣发肃降,肺主皮毛,肺气虚则皮毛不固,抵御外邪能力减弱;情志失调,忧思过度、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会使肝气郁结,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进而扰乱机体正常的防御机制,让外邪有机可乘。
不内外因也不容忽视。现代社会环境污染严重,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污染物、病菌微生物等有害物质,这些无形之邪侵犯人体呼吸道,干扰肺部正常呼吸功能与气血交换,诱发感冒。此外,季节交替时气候骤变,人体一时难以适应温差变化、湿度改变等环境因素波动,机体调节失衡,也容易引发感冒。
中医对感冒的治疗讲究辨证论治,依据不同病因病机精准施治。对于风寒感冒,常以辛温解表之法,选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药物组成的方剂,如麻黄汤,帮助人体发散风寒之邪,恢复卫阳功能;风热感冒则采用辛凉解表之策,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中的金银花、连翘、薄荷、桑叶等药材,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缓解热邪所致不适;暑湿感冒需清暑祛湿解表,藿香正气散等方剂可内化湿浊、外散表邪,改善暑湿困阻状况。同时,中医还注重调理患者体质,增强正气,如通过艾灸、推拿等外治法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或以食疗方辅助,如风寒感冒可饮用生姜红糖水驱寒,风热感冒食用薄荷粥清热,从根本上提升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总之,中医视角下的感冒是一个多因素交织的复杂病症,远非“着凉”二字可概括。洞察其背后病因,采取综合防治手段,方能在与感冒的较量中占据主动,守护自身健康。
(张玉翠 新乡市中医院 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