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说说:尿色发红不一定是“血”,可能是“食物在搞怪”
上厕所时发现尿色发红,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尿血了”,瞬间慌神——是不是肾坏了?是不是长肿瘤了?其实尿色发红的原因五花八门,有一半情况和疾病没关系,可能只是前一天吃了“红色食物”,让尿液“穿了件红衣服”。
有人吃了一大盘红心火龙果,第二天尿色发红,吓得直奔医院;有人喝了甜菜根汁,发现尿色像“淡血水”,以为自己得了重病。这些都是食物里的天然色素(比如甜菜红素)没被身体吸收,直接随尿液排出,属于正常现象,停吃后1-2天尿色就会恢复正常。
所以,发现尿色发红先别慌,先想想“昨天吃了啥”,这比瞎猜更有用。
二、真“尿血”是啥样?看这三个特点,和食物染色不一样
如果排除了食物原因,尿色发红很可能是“血尿”——尿液里混了血液,这时候要注意三个特点,和食物染色区分开:
1.颜色:从淡粉到暗红,可能带“小血丝”
血尿的颜色取决于出血量:
-少量出血:尿色像“洗肉水”(淡粉色或浅红色),肉眼能看出发红,但看不到血丝。
-出血量多:尿色暗红或鲜红,可能混着小血块(像“碎牛肉末”),甚至有长条状的血丝(来自输尿管或尿道)。
而食物染色的尿色通常是均匀的红色或粉红色,不会有血块或血丝,静置后也不会分层(血尿静置后可能有沉淀)。
2.伴随症状:可能疼,也可能不疼
-疼的血尿:多是结石、感染(比如尿痛、腰疼、发烧)。
-不疼的血尿:更要警惕(可能是肿瘤,比如膀胱癌、肾癌,早期往往不疼)。
3.持续时间:疾病引起的血尿不会“突然消失”
食物染色的尿色发红,停吃后很快恢复正常;而疾病引起的血尿会持续存在(比如结石引起的,可能时好时坏,但不会一下子变正常),甚至越来越严重(颜色变深、出现血块)。
三、最常见的原因:尿路结石,堪称“尿血界的常客”
泌尿外科门诊里,因血尿来就诊的患者中,40%是尿路结石引起的,堪称“尿血界的顶流”。结石为啥会导致尿血?因为结石像“小石子”,在尿路里移动时会刮擦尿道、输尿管的黏膜,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混在尿液里就成了血尿。
1.结石引起的血尿,多伴有“突发的腰疼或肚子疼”
结石引起的疼痛很有特点:像“刀割一样”的绞痛,突然发作,可能从腰部放射到下腹部或大腿内侧,疼得人直打滚,同时出现血尿(疼的时候尿色更红,不疼时可能减轻)。
有个年轻人半夜疼醒,以为是“阑尾炎”,到医院查尿发现是血尿,B超显示输尿管里有个5毫米的结石,正是结石移动时刮破了输尿管黏膜导致的血尿。
2.结石越小,越容易引起血尿
直径小于5毫米的结石像“小沙粒”,在尿路里活动灵活,很容易刮擦黏膜导致出血;而大结石(超过1厘米)往往卡在一个地方不动,反而不容易引起血尿,但会导致尿路梗阻(尿液排不出,引起肾积水)。
所以,“又疼又尿血”时,先考虑“结石”,做个B超或CT就能确诊。
四、除了结石,这些情况也会导致血尿,各有“特点”
血尿的原因很多,除了结石,还有感染、肿瘤、前列腺问题等,每种情况都有自己的“标志性症状”,能帮你初步判断:
1.尿路感染:血尿+“尿频、尿急、尿痛”
细菌感染尿道、膀胱时,会引起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出血,导致血尿。这种血尿的典型表现是“尿频(总想上厕所,刚上完又想去)、尿急(憋不住尿)、尿痛(排尿时尿道火辣辣地疼)”,可能还伴有发烧(体温38℃以上)。
女性因为尿道短,更容易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时,不仅尿痛,尿色像“淡血水”。
2.泌尿系统肿瘤:无痛性血尿,“悄悄地来”
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等肿瘤引起的血尿,最大特点是“不疼”——没有腰疼、尿痛,就突然出现血尿,可能持续几天,也可能自行消失(让人误以为“好了”),但会反复出现。
这种“无痛性、间歇性血尿”是肿瘤的“警示信号”,尤其是中老年人(50岁以上)要特别警惕。有个60岁的男士,两次出现无痛性血尿,都自行好转,没当回事,半年后确诊膀胱癌,因为耽误了时间,不得不切除整个膀胱,非常可惜。
3.前列腺问题:男性血尿,可能伴“排尿困难”
中老年男性的血尿,很多和前列腺有关:
-前列腺炎:除了血尿,还可能有尿频、尿急、会阴部坠胀(像“坐了个火球”)。
-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变大压迫尿道,排尿时用力过度可能导致尿道黏膜破裂出血,伴有“尿线变细、排尿费劲、尿不尽”(刚上完厕所,提上裤子又想尿)。
4.运动后血尿:“剧烈运动”惹的祸,休息后会好转
剧烈运动(比如马拉松、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有些人会出现血尿,这是因为运动时肾脏震荡、尿道黏膜充血导致的,通常没有其他症状,休息1-2天后尿色就会恢复正常,不用特殊处理。
但如果运动后血尿反复出现,或伴有腰疼,要排查是否有结石(运动可能让结石移动)。
五、发现血尿该咋办?分三步走,别瞎吃药
发现血尿后,正确的做法不是“百度查病”或“乱吃止血药”,而是按这三步来,科学应对:
1.第一步:留取尿液样本,观察颜色和性状
找个干净的透明杯子,留取中段尿(排尿时先尿一点,再接中间的尿液),观察:
-颜色是否均匀,有没有血块、血丝。
-静置30分钟,看是否有沉淀(血尿可能有沉淀,食物染色不会)。
-记录排尿时是否有疼痛、尿频等症状,这些信息要告诉医生。
2.第二步:及时就医,做这三项检查
血尿的原因需要靠检查确诊,别拖延,尤其是中老年人和无痛性血尿患者,建议做:
-尿常规:看尿液里的红细胞数量(正常0-3个/高倍视野,超过5个就是异常),是否有白细胞(判断是否感染)。
-B超:检查肾脏、输尿管、膀胱是否有结石、肿瘤、积水(无创,价格便宜,适合初步筛查)。
-必要时做CT或膀胱镜:B超看不清时,CT能更清晰地显示结石或肿瘤;膀胱镜能直接看到膀胱内的情况(比如是否有肿瘤、炎症)。
3.第三步:别乱吃药,尤其是“止血药”
很多人发现血尿就吃止血药,这可能掩盖病情(比如肿瘤引起的血尿,止血药会让尿色恢复正常,但肿瘤还在生长)。正确的做法是“找到原因再治疗”:
-结石:用排石药、体外碎石或手术取石。
-感染:用抗生素(医生根据病情开)。
-肿瘤:早发现早手术,效果更好。
六、哪些情况需要“立刻去医院”?别等,越等越危险
大多数血尿不会立刻危及生命,但出现以下情况,说明病情紧急,必须马上就医,不能耽误:
1.血尿+剧烈腰疼/肚子疼,可能是“结石卡住”
结石卡在输尿管里,会导致尿路梗阻,尿液排不出,引起肾积水,时间长了会损伤肾功能。这种情况需要紧急处理(比如用止痛药、解痉药,必要时急诊手术),不然可能导致肾脏损伤。
2.血尿+大量血块,排尿困难
血块堵塞尿道会导致“尿潴留”(尿不出来),肚子憋胀难忍,需要医生用尿管冲洗,把血块冲出来,不然会损伤膀胱。
3.血尿+头晕、心慌、脸色苍白,可能是“大出血”
如果出血量多(尿色鲜红,像“血”一样),可能导致贫血(血红蛋白下降),出现头晕、心慌、站不稳,这时候要立刻去医院,可能需要输血、止血治疗。
总结:尿色发红先辨“真假”,真血尿别拖延
发现尿色发红,先排查“食物染色”(想想昨天吃了啥),排除后再考虑“血尿”。血尿可能是结石、感染,也可能是肿瘤,其中“无痛性血尿”最需要警惕。
正确的做法是:留取尿液样本,及时就医做检查(尿常规、B超),找到原因再治疗,别乱吃药、别拖延。记住,大多数血尿只要早发现、早治疗,都能治愈,最怕的是“不当回事”,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肖海亭 南阳市中心医院 泌尿外科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