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放射线在精准打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皮肤这一“前沿防线”造成损伤。据统计,约85%的放疗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从轻微红斑到严重溃烂,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中断治疗进程。本文将结合临床案例与科学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一份实用的“皮肤保卫指南”。
一、皮肤“闹情绪”的三大阶段:从红肿到纤维化
放疗对皮肤的损伤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其表现与治疗部位、剂量密切相关:
1. 急性期(放疗后2-4周)
-0级损伤:无变化
-Ⅰ级损伤:滤泡样暗红色红斑,干性脱皮或脱发,出汗减少。
-Ⅱ级损伤:触痛性或鲜色红斑,皮肤皱褶处有片状湿性脱皮,或中度水肿。
-Ⅲ级损伤:皮肤皱褶以外部位融合的湿性脱皮,凹陷性水肿。
-Ⅳ度损伤:溃疡、出血、坏死。
2.慢性期(放疗后3个月至数年)
-色素沉着:皮肤变黑或出现斑点,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
-纤维化:皮肤及皮下组织变硬、失去弹性,影响关节活动,常见于长期放疗后的乳腺癌患者。
-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出现红色细丝状血管,易因摩擦破裂出血。
二、皮肤护理“黄金法则”:温和、保湿、防刺激
放疗期间皮肤护理需遵循“温和清洁、持续保湿、避免刺激”三大原则,具体操作如下:
1.保持皮肤的完好无损。不佩戴金属首饰等,避免摩擦。
2.保持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有汗液应及时擦干,天气炎热时可使用空调;照射野的皮肤不宜用肥皂、刺激性沐浴液、粗毛巾热水擦洗,可用温水轻轻擦洗;冬夏季应减少户外活动。
3.照射野皮肤应避免刺激,避免紫外线照射和阳光暴晒、防风防雨淋,避免过冷、过热和酸碱刺激;内衣及用物要柔软、宽松、吸湿性好;不穿高领或硬领衣服;禁用肥皂、碘酊、乙醇、沐浴露及刺激性消毒剂清洗;局部不可粘贴胶布、外涂化妆品和使用刺激性油膏。
4. 照射野皮肤若出现充血、水肿、渗液和溃疡的患者,保持患处皮肤的清洁,以防其发生感染,进而导致其局部皮肤的损伤加重。若其放射野皮肤发生破溃、出血及坏死时,应暂停放疗。
5.保持照射皮肤的标记清晰,若照射野标记不清晰时,应由主管医生及时补描标记,切不可自己描画。
三、特殊情况应对:从瘙痒到溃烂的分级处理
1.皮肤瘙痒
-轻度瘙痒: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或冷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每次不超过10分钟)。
-重度瘙痒: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需医生评估后使用。
禁忌:切勿用热水烫洗或用力抓挠,以免引发感染。
2.皮肤破溃
-Ⅰ-Ⅱ度破溃:用生理盐水清洗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或银离子敷料,每日换药1次。
-Ⅲ-Ⅳ度破溃:立即暂停放疗,住院治疗;需清创、负压吸引及静脉使用抗生素。
3.色素沉着与纤维化
-色素沉着:可尝试含维生素C、烟酰胺的护肤品,但效果有限,需耐心等待自然消退。
-纤维化:进行物理治疗(如超声波、激光)或康复训练,改善关节活动度。
四、饮食与心理:内外兼修的“隐形护理”
1.饮食支持
-抗氧化食物:多吃深色蔬菜(菠菜、西兰花)、浆果(蓝莓、草莓)和坚果,补充维生素C、E及锌。
-高蛋白饮食:每日摄入1.2-1.5gkg蛋白质,如鸡蛋、鱼肉、豆制品,促进皮肤修复。
-禁忌食物:避免辛辣、油腻、高糖食物,减少酒精摄入。
2.心理调适
-情绪管理:通过冥想、深呼吸或与病友交流缓解焦虑,避免因情绪波动影响免疫力。
-家庭支持:家属可协助患者记录皮肤变化、提醒护理步骤,增强治疗信心。
五、何时必须就医?三大“危险信号”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联系医生:
1.皮肤破溃伴黄色渗液或异味;
2.疼痛加剧,影响睡眠或日常活动;
3.发热(体温>38℃)或局部红肿扩散。
放疗期间皮肤护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团队的紧密配合。通过科学护理,80%以上的皮肤反应可得到有效控制,确保治疗顺利完成。记住:每一次温柔对待皮肤,都是向康复迈进的重要一步!
(王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放疗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