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肿瘤放疗的“副作用”,多数能慢慢缓解

2025-04-05 19:5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张女士完成乳腺癌放疗时,她发现照射区域的皮肤从轻微发红逐渐发展为干性脱皮,甚至出现了色素沉着。这个“意外变化”让她一度陷入焦虑,但医生告诉她:“这是放疗常见的急性反应,随着治疗结束会逐渐缓解。”事实上,像张女士这样的经历在肿瘤患者中并不少见。放疗作为精准打击肿瘤的“隐形手术刀”,虽然可能带来短期不适,但绝大多数副作用具有可逆性,科学护理下可逐步恢复。

一、放疗副作用的“双面性”:局部与全身的博弈

放疗通过高能射线破坏肿瘤细胞DNA,但射线在穿透组织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影响。根据作用范围,副作用可分为两类:

1.局部反应:集中于照射区域,如皮肤红斑、脱皮,口腔黏膜溃疡,放射性肺炎等。例如,头颈部肿瘤放疗后,约70%患者会出现口干症状;胸部放疗后,20%-30%患者可能发生放射性肺炎。

2.全身反应:包括疲劳、食欲减退、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等。研究显示,单纯放疗导致三级以上严重副作用的比例不足20%,且多数与照射剂量、部位相关。

关键点:放疗是“局部治疗”,副作用范围通常局限于照射区域,远低于化疗等全身治疗的影响。

二、皮肤反应:最常见的“表面焦虑”

皮肤损伤是放疗最直观的副作用,表现为红斑、干性脱皮、湿性糜烂等,好发于颈部、腋下等皮肤薄嫩部位。以乳腺癌患者为例,现代精准放疗技术已将严重皮肤损伤发生率从20%降至5%以下,但仍有部分患者需面对短期不适。

应对策略:

1.保持皮肤的完好无损。不佩戴金属首饰等,避免摩擦。

2.保持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有汗液应及时擦干,天气炎热时可使用空调;照射野的皮肤不宜用肥皂、刺激性沐浴液、粗毛巾热水擦洗,可用温水轻轻擦洗;冬夏季应减少户外活动。

3.照射野皮肤应避免刺激,避免紫外线照射和阳光暴晒、防风防雨淋,避免过冷、过热和酸碱刺激;内衣及用物要柔软、宽松、吸湿性好;不穿高领或硬领衣服;禁用肥皂、碘酊、乙醇、沐浴露及刺激性消毒剂清洗;局部不可粘贴胶布、外涂化妆品和使用刺激性油膏。

4. 照射野皮肤若出现充血、水肿、渗液和溃疡的患者,保持患处皮肤的清洁,以防其发生感染,进而导致其局部皮肤的损伤加重。若其放射野皮肤发生破溃、出血及坏死时,应暂停放疗。

5.保持照射皮肤的标记清晰,若照射野标记不清晰时,应由主管医生及时补描标记,切不可自己描画。

三、消化系统反应:从“吃不下”到“调饮食”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是放疗常见的消化道反应,尤其在腹部或盆腔肿瘤治疗中更突出。这源于射线对胃肠黏膜的刺激,导致蠕动功能异常。

应对策略:

-饮食调整:少食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蒸蛋);避免辛辣、油腻及产气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

-药物干预:口服维生素B6、昂丹司琼缓解恶心;严重呕吐可肌肉注射灭吐灵。

-营养支持:若进食困难,可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补充蛋白质、维生素。

专家建议:放疗期间每日摄入1.2-1.5gkg蛋白质,有助于修复受损组织。例如,60kg患者每日需摄入72-90g蛋白质,相当于300g鱼肉或400ml牛奶。

四、骨髓抑制:隐匿的“免疫危机”

放疗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增加感染和出血风险。这一副作用通常在放疗后1-2周出现,且与照射范围密切相关。

应对策略:

-定期监测:每周检测血常规,若白细胞低于3.0×10⁹L需暂停放疗。

-升白治疗:轻度下降可口服地榆升白片;重度下降需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预防感染: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注意口腔、皮肤清洁,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数据支持:研究显示,同步放化疗患者中,约15%需因骨髓抑制调整治疗方案,但通过及时干预,严重感染发生率可控制在5%以下。

五、疲劳与心理:被忽视的“隐形负担”

放疗引起的疲劳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甚至影响日常生活。这种疲劳与贫血、肌肉代谢改变及心理压力相关,需综合干预。

应对策略:

-能量管理:将活动拆分为短时段进行,避免过度劳累;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

-心理支持:通过冥想、深呼吸或病友交流缓解焦虑;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适度运动:每日进行10-15分钟低强度运动(如散步、瑜伽),可改善疲劳评分30%以上。

案例:一位肺癌患者在放疗期间坚持每日散步,配合心理咨询,疲劳感较同病区患者减轻50%,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

六、长期副作用:可防可控的“远期挑战”

少数患者可能在放疗后数月至数年出现晚期反应,如肺纤维化、关节僵硬等。但通过规范治疗和定期随访,风险可大幅降低。

预防措施:

-剂量控制:采用调强放疗(IMRT)等技术,最大限度减少正常组织受量。

-功能锻炼: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坚持张口训练,可降低80%的张口困难风险。

-定期复查:胸部放疗患者每6个月进行肺功能检测,早期发现纤维化迹象。

结语:科学应对,放疗副作用并非“不可逾越”

放疗的副作用如同治疗路上的“绊脚石”,但通过科学护理和医患协作,多数反应可逐步缓解。正如张女士的经历所示,放疗结束3个月后,她的皮肤色素沉着明显淡化,生活质量恢复如初。记住:放疗是“精准打击”肿瘤的利器,而副作用的暂时性,正是身体向康复迈进的信号。

(王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放疗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